|
來自普華永道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交易、境內企業間的并購交易以及大金額的私募股權投資交易活動均保持強勁增長勢頭。其中,海外并購交易刷新紀錄達到207宗,同比增長10%;交易總金額達到429億美元,同比增長12%。
繼出現零交易周后,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已經連續兩周僅一筆交易。上周(8月6日—10日)總成交1筆16.5萬噸的鐵礦石,總成交額1.98億美元。
然而,相較于鐵礦石現貨市場的悲觀情緒,中國礦企對于海外投資收購礦權則暗流涌動。無論是大中型礦產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顯示了在海外礦產行業投資的競爭能力以及獲得成果。
不過,專家指出,中國海外投資礦業的實際效益還沒發揮作用,而且很多礦權是高價收購,在遭遇經濟波動期,風險也加大了。
中國礦企海外并購困難重重
迄今為止,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并不順利。
權威數據顯示,盡管中國是銅、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第一大進口國,但中國在海外成功的礦產投資一直微不足道。
昨日,一位長期關注礦業投資的人士為記者盤點了近年來我國有色金屬礦企海外并購的案例,發現這條路并非一帆風順。
2005年,五礦集團擬以60億加元收購加拿大銅和鋅生產商,但遭到加拿大方面反對,交易擱淺。隨后又曝出中鋁收購力拓失敗的案例。去年紫金礦業(601899,股吧)謀求收購澳礦,遲遲未獲政府批準。
“直到2011年12月,中國企業收購海外礦企的項目投入實質性運作,才使得中國企業對海外購礦重拾信心,并為中國企業到海外收購資源性項目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鑒的經驗。”上述人士說。
昨日,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林士俊對記者說,鐵礦石業在國際上被三大巨頭壟斷。國企因為體制及國外政府保護等原因,收購海外礦企被審批通過的概率很小,而民企相對來說比國企靈活一些。
“尤其是這兩年,我省對民企也采取鼓勵"走出去"的政策,加上目前整個市場對鋼鐵的需求還是很大的,國企和民企都是逐利的企業,這對于民企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動力。因此民企才會比國企在收購案上相對成功一些。
林士俊表示,中國礦企在海外鐵礦石的并購中頻頻受阻,表明阻力依然是很大的。鋼鐵行業是一個國家產能平衡和消費者的平衡,國家前兩年大量發展經濟,搞建設,對于鋼鐵的需求很大,而等到擴大需求后,現在就是到一個產能過剩的階段。而另外市場的需求也不高。
最好的收購時機,風險也大增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中國礦企能夠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參與國際鐵礦石資源分配,爭奪全球鐵礦石的話語權,就能有效制衡中國進口鐵礦石的三大供應商“巨無霸”。
昨日,浙江財經學院經貿學院副教授金通博士對記者說,現在鐵礦石收購確實是一個好機會,遭遇歐債危機的世界經濟形勢不太好,現在收購起來會相對便宜一些。
“但這里面也有一個問題。現在是人家經營不好,你收購過來有什么辦法起死回生呢?現在中國和以前不同,中國的經濟形勢也不明朗。”金通說,所以關鍵要看收購過來有沒有價值。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從近年來中國海外市場的礦業投資狀況來看,真正發揮作用的屈指可數。
“因為對于中國企業而言,除了項目本身需要大量投資外,行業周期性波動、政策變化,還有勞工、環保等因素對項目的影響等,都會增加投資成本,而這個數目遠遠大于評估值。海外礦山投資就像一個抽血機一樣,原來預評估的投資額可能在項目進行過程中翻好幾倍。”上述人士告訴記者,在他們眼里,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成了“燙手山芋”。
林士俊說,現在產量增長,價格下降,確實是一個并購的不錯契機,“只是目前央企遭遇一定的瓶頸,一些海外企業看到是央企收購,可能提一些隱性條件。”
金通對此有不同看法,他說現在的情況和四年前收購力拓的情況是不同的,“現在我認為主要是市場的因素。”金通說,“現在靠民營企業收購幾個礦山,比例太小,只是杯水車薪。”
令人欣慰的是,現在有了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中國企業擁有一定的定價權,對抗國際鐵礦石價格壟斷還是有一定效果的。
“央企的資金雄厚,資金有國家撐腰,失敗了也不太擔心。而民營去收購就要計算,如果收購了幾個礦山,能不能脫離國內鐵礦石經銷商的束縛,上下游整合,使產業鏈更加穩定一些。”金通說,總體來說,對于民營企業還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