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根本上隨時化解產能過剩,將過剩的產能真正化解成為社會有效的存量,各級政府必須退出市場,而將全部精力去建設好并維護好整個市場環境,讓市場的力量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要根據行業特點,開展有選擇、有側重、有針對性的化解工作。這份文件對化解產能過剩行業、尤其是對文件首當其沖提到的鋼鐵行業的過剩產能能化解多少?其化解過剩產能的實際效果究竟有多少?現在還很難作出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從根本上化解過剩產能以增加社會有效存量,僅僅依靠政府的文件是不可能的,更需依靠市場的力量。
在正常的市場環境中,一旦某個行業產能過剩,產品滯銷,企業勞動生產率不高,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為求得利潤最大化,這些東西都會自動轉移,產能過剩現象就會經過一系列淘汰、兼并而重新得到平衡,社會資源就會得到合理的配置,平均利潤率也就得到實現。政府至多只需發布一些行業信息,以給資本和企業提供參考,以便他們根據各自情況增產或減產。
這幾年來關于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過剩矛盾的政府文件,幾乎年年都發。今年包括此次在內,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已有三次:年初工信部、財政部等12個部委就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5月份國家發改委同工信部等多部委出臺意見指導化解產能過剩問題。
可是,以產能過剩已成“老大難”的鋼鐵行業為例,2006年至2012年累計減少的粗鋼產能7600萬噸,卻在同時期全國累計新增的粗鋼產量產能達到4.4億噸。
個中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是權力進入了市場扭曲了市場。各地現存的鋼鐵企業大多有政府背景。現存的鋼鐵企業大多體量龐大,不僅貢獻了當地巨大的GDP,還貢獻大量的稅收,另外還能解決就業壓力,各地都有做大做強鋼鐵產業的強烈愿望。這些企業不僅本身體量巨大,足以支撐很長一段時期,而且同樣有著政府背景的國有商業銀行為它們提供便宜的資金。
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也會受到市場因素的影響。今年上半年,這些行業在市面流動性和銀行信貸同時收緊的情況下,有所收縮,出現了一些整合兼并。可是到了三季度,央行通過逆回購工具向市場增加了流動性,銀行信貸投放量也急劇上升。擁有政府背景的大型鋼企通常能拿到貸款,在三季度投資增加的情況下,鋼鐵行業略有反彈,化解產能過剩的步伐也有所停頓。
現在宏觀管理層似乎感覺到了這一點,所以適時出臺了這份《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因為目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中,各級政府參與度比較深,因此完全的市場辦法或難以推動這些產能過剩的行業做大規模的化解工作。
目前這份國務院辦公廳的文件,不僅提出了總原則,而且要求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提出了各行業分業施策意見,并確定了當前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8項主要任務。如此系統詳細的以行政命令的形式,相信是能夠對這些產能過剩行業的化解工作有一個較大的觸動。
不過,要從根本上隨時化解產能過剩,將過剩的產能真正化解成為社會有效的存量,各級政府必須退出市場,而將全部精力去建設好并維護好整個市場環境,讓市場的力量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關鍵字:鋼鐵 鋼鐵行業 產能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