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產業板塊中,礦業領域始終是國內外涉及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行業,而其“三高一長”(高風險、高技術、高收益、長周期)的產業特點也決定了市場參與者所不得不面臨的多重考驗。
相比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礦業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礦產業仍有待系統構建市場機制。本屆“兩會”期間,作為國內綜合礦業公司的代表之一,中國五礦集團總裁周中樞的提案內容則直指國內礦業資本市場的“軟肋”,及亟需改進之道。
“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礦業資產配置,在全球礦業市場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但是,國內礦業資本市場發展的滯后,不利于企業發展和行業影響力的提升。”周中樞認為。
加快礦業資本市場建設
《21世紀》:在你看來,目前國內礦業資本市場存在哪些需要改進之處?
周中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礦業資本市場層次單一,缺乏多層次體系。雖然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力度,初步形成了主板、創業板、三板市場及區域性交易市場的多層次體系,但上述市場或門檻較高,或主要支持高科技企業,或缺乏政策引導無法做大,無法滿足礦業企業的資本需求。在此背景下,一些企業甚至紛紛“外出”融資,通過境外礦業資本市場進行融資,大大降低了國內礦業市場活躍度。
二是礦業資本市場功能單一,缺乏全領域覆蓋。由于缺乏針對礦業行業的功能設計與制度安排,我國現行的礦業資本市場功能較為單一,集中于項目開發融資與礦權流轉,對于礦業公司來說非常重要的風險勘查領域,資本通道尚未打通。目前,國內找礦主力軍多為事業單位性質的地勘單位,這些單位大部分尚未完成改制,資本實力與投入都非常有限。社會資本由于缺乏資本通道,也無動力進入該領域。
三是礦業資本市場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缺乏強有力支撐。當前,我國礦業資本市場的建立還面臨配套的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的約束,如儲量評審機構絕大部分是事業性質單位,缺失自主經營、自擔責任的市場主體;缺少涵蓋地質、投資、法律、礦權評估的綜合性中介服務組織,造成資本、信息難以自由有序流動;注冊地質師制度缺失,從業責任難以落實,從業質量難以保證。
《21世紀》:你有哪些建議?
周中樞:第一,要構建多層次新型礦業資本市場體系。國土資源部門、證券監管等有關機構加強溝通,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完善配套制度,探索建立資源、資本、資產三位一體的新型礦業資本體系。制定與國際通用標準對接的規則機制,做好礦業資本市場頂層設計與制度基礎。制定礦業資本市場制度體系與信息披露規范,引導有序發展。在推進上,建議采取“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依托已有成熟的礦交所如天津礦交所做重點探索。
第二,探索礦業風險勘查資本對接機制。由國家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牽頭,制定適合我國礦業勘查工作特性和投資特性的上市融資管理制度、上市融資信息披露制度,特別是勘查成果、資源儲量、礦業權評估等信息披露規范、股權激勵制度、上市公司治理規范、高管技術人員行為規范等。探索推進在地質勘查設計、地質勘查報告、儲量核實報告編寫等領域實行注冊地質師制度。
第三,強化礦業資本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培育和發展第三方礦業市場專業中介機構,建立完善投資分析、地質與礦產工程咨詢等綜合性中介服務機構;強化對融資主體、中介服務主體的誠信監管,建立市場誠信檔案數據庫和監管制度,嚴懲市場違法失信行為,做好誠信信息查詢服務工作,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的監督作用。
治理鎢資源無序生產
《21世紀》:除了針對國內礦業資本市場的提案,本次“兩會”你還提出要對國內的鎢資源開發加強監管?你覺得應該如何治理?
周中樞:從長遠和全局看,缺乏統一規劃和合理資源配置的政策執行,必將加劇鎢資源的無序生產和惡性競爭。同時,西方國家為獲得我國廉價鎢資源供應,已將我國稀土、鎢、鉬等稀有金屬出口管理訴諸WTO,鎢產品面臨取消出口關稅和出口配額的風險。
一、繼續加強對鎢精礦主采指標及綜合利用指標的嚴格管理。建議國土資源部門在控制總量的基礎上,參照稀土資源指標分配模式,將礦山開采總量控制指標下達給各省,同時將部分指標對大型鎢生產企業單列,以便各省及大型企業內部合理調配使用。
二、加大政策執行監督力度。建議由國土資源部門牽頭,聯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稅務、工信委等地方行政管理部門組成聯合執法組,對超指標開采行為進行嚴格處罰,對無證開采的小礦山執行關停,并且建立長期監管機制,杜絕超采現象死灰復燃,從根源上解決總量控制問題。
(關鍵字:礦產業 礦業領域 礦業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