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焊接材料領域的每一次革命性進步、每一次歷史性跨越,都與這個名字緊密相連。他創造的科研成果開創了焊材世界的中國時代……”近日,記者見到了這位2009年“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今年90歲的侯立尊。
這位九旬老人,至今仍擔任天津市金橋焊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是天津焊條廠總工程師、技術廠長,在焊材的原材料開發、渣系研究、制造焊條的設備、焊條生產工藝等方面均有建樹。他領辦的企業自1999年起,連續13年行業排名第一,是世界首個年產量突破百萬噸的焊材企業,產品不僅在三峽大壩、杭州灣跨海大橋、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出口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上世紀50年代,在手工生產電焊條一再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侯立尊想到了研制生產設備提高產量。經過幾年的琢磨和實驗,他的螺旋式壓涂機研制成功,生產效率提高了幾倍。此后,他又繼續研究,使螺旋式壓涂機的產量逐步提高。
上世紀60年代,中國生產電焊條的原料金紅石遭西方國家禁運。侯立尊提出:用還原鈦鐵礦替代金紅石,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擺脫依賴進口。他在天津郊區的荒地上壘起焙燒窯,幾個月后燒出了完全符合要求的還原鈦鐵礦,繼而開發出多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配方,推出獨具中國特色的鈦鈣渣系和鈦型渣系電焊條。經權威機構驗證,用還原鈦鐵礦生產的電焊條,質量完全可以和以金紅石為原料的電焊條媲美。從此,鈦鈣渣系和鈦型渣系主導了中國電焊條制造業的產品方向,直到今天。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大力發展造船業,一些重大工程相繼上馬。供給這些工程的電焊條,必須通過權威單位認可。侯立尊提出,請英國勞埃德船級社(國際上最權威的機構)對天津焊條廠的產品進行認可,但不少人認為不行。侯立尊向當時的國家船舶局申請延長10天時間做試驗,親手焊接制作相應的試件。最終,天津焊條廠4個品種的點焊條通過勞埃德測定,在同行業引起震動。
上世紀80年代,有人建議退休的侯立尊去當顧問搞咨詢,“坐在家里就有錢賺”,但他只想有一個小平臺繼續做研究搞創新,讓中國成為“焊材強國”。1997年,侯立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金橋焊材,去年銷售額達61.7億元,出口額達8751萬美元。
金橋已是國內焊材業的“龍頭”,在世界焊材領域也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但侯立尊并不想讓自己的企業一枝獨秀,而是派員工到國內各地的焊材企業考察,發掘到那些有潛力、質量好的中小廠家后,給予資金和技術扶持。
九旬侯立尊,就這樣繼續著他的“焊材強國夢”。
(關鍵字:焊材 焊條 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