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研究員眼中,中國的銅需求被虛增了。
彭博情報(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師Kenneth Hoffman和Sean Gilmartin認為,中國實際銅需求可能比市場普遍預料的低54%。
這個結論剔除了中國銅融資套利對銅的需求(下圖來自彭博)。
兩位分析師主要從兩個方面作了分析。一是中國人多年來基于銅融資套利的銅需求。關于這種套利模式,華爾街見聞此前已經多次介紹過,即將銅倉單作為質押物,在銀行開立信用證,繼而將這些資金投資其他領域以獲得更高收益。
事實上,在中國,可以用作質押的金屬融資物品不僅只有銅,還包括鋁、鎳、鐵礦石、黃金等。金屬融資是中國影子銀行的一部分。高盛曾在2014年稱,預計此前四年中國商人從海外獲得的金屬融資額高達1100億美元,約為同期中國短期債務總和的1/3。
影子銀行可能對金融系統穩定性造成干擾。2014年,中國信貸總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倍,貸款增加之快類似于美國金融危機前的信貸市場。
2014年青島港倉庫爆發金屬融資騙貸事件之后,中國加強了金屬融資監管。當時業內曾預計中國銅進口量可能會因為融資需求降溫而減少。
然而,銅融資套利近期似乎有卷土重來之勢。去年底到今年前兩個月,中國銅進口持續高位運行。上期所銅庫存則從去年8月以來已激增一倍,于本月初刷新歷史最高記錄。但與此同時,全球銅庫存總量并未顯著增長,LME銅庫存從去年秋季至本月初的降幅高達50%。也就是說,部分全球銅庫存大量流向中國。
業內認為,國際銅持續向國內轉移,且國內倉單持續攀升,直接原因是銅期現套利機會及銅跨市進口套利機會交替持續出現。有國內企業開展了銅融資交易。
上述兩位分析師認為,中國的銅需求被金屬融資套利給夸大了,并且刺激銅價上漲、礦山增產。
從2011年以來,中國用于家用電器和電子產品的銅需求出現下滑,這與總體需求統計并不一致。后者顯示,中國銅需求在2011年至2015年間增長了45%。而這段時間,中國經濟正處于增速放緩階段。
Kenneth Hoffman和Sean Gilmartin還從第二個方面做了分析,即將銅使用增量與水泥增量作對比。他們發現,2011年至2015年間,中國水泥的每平方米使用比例增長了11%,而銅的相關增長比例則為117%。
因此,兩位分析師得出最終結論稱,剔除金屬融資需求,中國實際銅需求可能比預期低54%。這相當于僅2015年就有將近700萬公噸的銅用于質押。
值得注意的是,水泥是否能與銅作對比還有待商榷,因為水泥主要用于建筑行業,而銅則更多地用于電網和空調連接管。
(關鍵字:中國銅需求 大宗商品 鋼鐵 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