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價格低位橫亙許久的鎳也開始發力了。
周二午后,滬鎳再漲2%。
本周前兩天,滬鎳主力合約合計漲幅超過6個點。較6月初的最低點73040元/噸,漲幅超過25%。
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漲價周期之下,只有遲到,沒有缺席。
根據多家券商分析認為,在全球鎳礦產量仍呈放量上升趨勢背景下,其期貨價格的走高,以及反應在二級市場中相應個股走強,原因主要在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對高鎳三元材料需求預期的提升。
當然,當前國內環保風暴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催化劑。
鎳的應用
全球范圍而言,鎳的應用主要聚集于不銹鋼產業;其在電池行業的應用占比,迄今雖微不足道,卻潛在爆發可能。
據安泰科資訊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鎳消費量中,不銹鋼占67.3%,電池占 3.1%。據其預計,至2020年,前者用鎳占比將下降至 64.2%,電池行業用鎳將增加至 7%。
這一預期比例的變化,反映在當下,是鎳對鈷的替代,以及特斯拉所引領的高鎳三元材料NCA(鎳鈷鋁酸鋰)的潮流。
眾所知周,新能源汽車取代燃油汽車的核心是提高性價比,這要求它在一方面性能上提高續航里程,另一方面價格上降低材料成本和配套系統質量。
而做到這兩點,電池容量是為關鍵。
而在三元材料中,鎳的主要作用,恰是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從而決定著電池的容量:鎳元素含量的多少,決定了正極材料的活性分子數量,以及正極材料的比容。
鎳鈷博弈
據專業人士介紹,當前市場上常見的的三元材料主要是鎳鈷錳酸鋰(NCM)。材料中鎳鈷錳3種元素的比例并不確定,但可以通過3種元素配比來改善電池的性能。
科學界對此有各種各樣的研究,一方面是為了改善材料性能,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節約原材料成本。
目前在生產中占比較大的主要是LiNi1/3Co1/3Mn1/3O2,LiNi0.4Co0.2Mn0.4O2,LiNi0.5Co0.2Mn0.3O2和 LiNi0.6Co0.2Mn0.2O2 等,相應地分別被簡稱為 333 型,424型,523型與622型。
數字對應鎳鈷錳三種元素的相對比例,從這幾種型號的化學式可以看到,型號越往上走,鎳的占比越來越高,鈷的占比越來越低。
從分子式上測算,同樣為硫酸鎳為原料的三元正極,單噸高鎳三元對硫酸鎳的需求是低鎳 NCM333 的2.4 倍。
截至2016年底的數據顯示,國內高端三元正極材料811/622 產量占比僅為三元正極材料總量的1%,高端材料供給嚴重短缺。
尤其當前,622產品已經量產,而鎳密度更高811產品也在穩步推進,未來高鎳三元材料占比越來越大已勢不可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相比鎳價,鈷價漲幅更為兇猛——相比年前漲幅超過 100%。
這無疑極大提高了三元材料成本,壓縮廠商利潤空間。以此可見,鎳替代鈷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能量密度,還存在成本考量的實務因素。
標桿效應
趨勢的力量向來令人敬畏。
根據業界主流觀點,新能源汽車電池正極材料,由磷酸鐵鋰轉向三元材料,由低鎳三元轉向高鎳三元以及鎳鈷鋁酸鋰(NCA)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尤其特斯拉作為全球電動汽車標桿,其所力推的NCA具有顯著的示范效應,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帶動需求端對鎳的上升預期。
以特斯拉Model S為例,據測算:一輛 P85D 的 Model S所需正極材料NCA質量為 120.8kg。每千克NCA 所需硫酸鎳原料 2.03kg,所以一輛Model S所需硫酸鎳245.2kg,即 2.88kg/kWh。
據此計算,一輛 75kWh的 Model 3 所需硫酸鎳216.4kg。而 2020 年特斯拉 Model 3 預計產量達到 100 萬輛,這意味著將為全球帶來 21.6 萬噸的硫酸鎳需求,而這已經是目前全球硫酸鎳下游需求的近一半。
特斯拉之外,目前國內多家知名電池企業,如比克、比亞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也均已加入高鎳三元研發行列,并紛紛制定了目標。
如比亞迪,正極材料采用高鎳三元材料,負極材料采用氧化亞硅或納米硅,計劃2018年三元電池能量密度達240Wh/kg,2020年達300Wh/kg。
寧德時代材料體系則為高鎳三元/硅碳材料,預計2016年三元電池能量密度做到200-250Wh/kg,“十三五”期間實現350 Wh/kg目標。
國軒高科采用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硅基負極材料,2020年目標是300-350Wh/kg。
供需關系
據INSG的數據統計,2016年全球原生鎳產量為198萬噸,消費量為203.32萬噸。 就中國而言,2015年鎳礦進口量為3516.72萬噸,對外依存度超過60%。
就該兩項數據而言,國內產業界對于鎳的需求呈偏緊態勢。
回歸到電池行業,2016年全球硫酸鎳(電池需求端)38萬噸產量對金屬鎳的消耗,遠不及不銹鋼的貢獻。但從增速和消費增量來看,卻是鎳下游其他領域不可比擬的。
僅就中國來說,據電動汽車網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正極材料產量16.16萬噸,同比 2015 年增長 43%;其中三元材料產量5.43 萬噸,同比增長49%。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目前正極材料仍以NCM為主,而NCA 占比不足 1%,而后者作為發展趨勢,存在較大的放量可能。
安泰科方面預計,2017 年全年動力電池出貨量36GWh,而三元材料有望占50%左右即 18GWh,是 16 年的近3倍。預計 17 年全年三元材料產量 10萬噸,再結合三元占比趨勢(高鎳化發展)可估算17 年硫酸鎳需求總量,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5.2%。
以上可見,鎳在全球市場的供需較為平衡,但回歸到中國國內,受制于資源短缺,相關產業將因對鎳的旺盛需求而長期承壓。
環保風暴
有需求固然就會有供給,尤其對這一需求拉動最大的電池產業所需要的硫酸鎳,其工藝門檻并不高深。
僅就產業成本考量,相對利好的是,目前國內的上游企業金川鎳鹽、格林美和廣西銀億等,尚有9萬噸的硫酸鎳擴產計劃。
同時,由于看好硫酸鎳的前景,電解鎳行業企業也正在謀劃向硫酸鎳轉產。反應在在國內的企業中,當首推金川鎳鹽,其今年擁有12萬噸左右的電解鎳產量,是最有條件轉產的廠商。
即便如此,一如我們所知,當前左右行業產能變化的主要力量還在于中國經濟的供給側改革,及其所帶來的環保考評影響。
換言之,即便門檻不高、后續產能可以即時上馬,但環境問題決定了,金屬加工領域將在很長的周期內受到嚴重約束。
工信部在2015 年就將硫酸鎳列入《危險化學品目錄》,所以硫酸鎳在生產、運輸、庫存等環節對環保的要求非常高,新建產能的環境評估需要比較長的周期,這無疑大幅限制硫酸鎳新建產能的擴張。
尤其我們當前看到的那樣,2017年的環保督查無論是從執行力度,還是中央的態度來看,都遠超各界的預期。
第四批中央環保督查和“2+26” 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專案所涉及的硫酸鎳產能規模達 43.73%,部分不達標產能將面臨停產。而此前的三批次中央督查中,已經有企業因為環保不合格被勒令停產。
如上所述,雖然鎳的價格仍處于歷史低位,但在趨勢的力量推手下走入上漲通道后,你很難指望它再回頭。
(本文主要參考了海通證券研究所8月16日發布的有色金屬行研報告)
(關鍵字: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