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自開建以來,一路風雨一路歌,探索、定位、前行,一個個堅實的腳步,見證了西寧創業史上的奇跡……
8月16日,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但是在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四大園區,無論世界排名前列的尖端企業,還是剛剛起步的小微企業,機器轟鳴,進展有序,一切都那般平穩、有序。
開發區的“三倍”增長極
在開發區,數字“3”是許多成就的發展基數。
從整合前園區規劃面積只有42.82平方公里,到園區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實行“一區四園”管理體制,各園區功能互補、產業循環、競相發展,區域規劃面積擴增到如今的126.9平方公里,僅用了三年,就將園區面積擴充了三倍多。
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鄭浩俊說:“我們從一窮二白到現在,經歷的絕非常人所能想象,但這些恰恰是園區最寶貴的理念——科學發展所帶來的成果。”老西寧人都記得,開發區四大園區所在地很早之前多為荒地,如今每一畝土地上崛起的企業,正成為一個個增長原子,不斷促使開發區前進。
這是一組值得驕傲的數字:“十一五”,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幅保持在50%以上,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22.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84.7億元,年均增長52%,是“十五”末的8.2倍;工業增加值145.5億元,是“十五”末的12.7倍,年均增長66%;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達23.9%,占西寧市的比重達52.9%。短短幾年,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高位運行,經濟總量成倍增長。大項目大企業不斷入駐,形成了太陽光伏、新材料、有色金屬、化工、高原生物制品、中藏藥、藏毯絨紡等特色產業集群,產業結構趨于合理,產業集聚能力顯著,形成了對西寧乃至全省工業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并對周邊區域發展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
面對新一輪全國產業結構調整、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的歷史時期,推進園區產業轉型升級,借勢借機借力發展,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提出“十二五”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力爭到“十二五”末開發區工業增加值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吸納就業10萬人以上。
開發區的“招手”產業
從一塊簡單的電池說起。起先,開發區用青海的鹽湖資源吸引開發商來這里建鋰電廠,到如今已經擁有高端鋰電池、聚光電池、鎂電池……開發區在電儲能的發展上已經擁有了國內外尖端科技技術。從售賣原料資源到延長產業鏈,組建產業集群,開發區只用了幾年時間。
“一塊鋰電池基本由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電池外殼組成。剛開始起步的時候,園區內只有一些原材料加工企業,沒有能真正形成產業的集群。后來,國內知名的鋰電池企業入駐開發區,這樣就‘招’來了專門制造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外殼等分組件的生產企業,上下游產品一結合,青海就造出了蓄能超強的鋰電池,運用到更多領域。由此,一個電池產業真正在開發區誕生。”鄭浩俊的一個例子,也道出了開發區企業“落地”的變化。以策招商的傳統模式在開發區早已變成以商招商,而且勢頭猛進。
從零星的一些小企業到如今1061家大中小型企業,隨著開發區堅持優化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環境就是打造競爭力的理念,著重從硬、軟、外、內四方面環境建設入手,擴展融資渠道,完善基礎配套,依托現有產業、優勢企業和特色資源,努力招大引強,“十一五”各園區引進各類工業項目264個、入駐企業近千家、累計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32億元。去年底,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27家,占西寧市的70%。
在東川工業園區、甘河工業園區、南川工業園區、生物產業園內,亞洲硅業在打破了國際多晶硅生產技術壁壘的同時,所形成的產業聚集優勢和“洼地”效應在開發區釋放;錦繡藏毯從世界最先進的智能生產線上款款飄落,令世界藏毯之都伸手可觸;昔日煙塵籠罩過的甘河,更是在藍天麗日下聚集了打造亞洲第一冶金基地的能量;而以花園工業園區著稱的生物園則以自然博物館、藏醫藥博物館、昆侖玉博物館讓青海的文化產業更加燦爛。
如今,開發區內僅超億元的工業企業就有92家,超50億元的工業企業有2家;園區企業人員近6萬人;康普生物、金訶藏藥、珠峰蟲草3家企業獲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數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59%,擁有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1個、專利技術313項。
與此同時,開發區還圍繞特色優勢資源和產業發展定位,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培育主導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業集聚能力大大增強。并且,以產業聚集帶動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快速運轉,進而促使開發區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先導區、核心區和增長區。
開發區已編制完成了《開發區“十二五”循環經濟實施方案》,編制了103個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實施了青海鑫業、青海百通、黃河再生鋁余熱發電等9個循環經濟重點項目,落實了桂魯化工、煤基多聯產等4個重大循環經濟項目,園區資源循環利用和特色產業層次快速提升,以循環經濟為抓手的綠色增長蓄積了開發區未來發展的巨大潛能.
(關鍵詞:西寧 開發區 鋰電 鎂電池 產業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