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華權現場探討的是《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山區工業發展之路》。他說之所以選這個題目,一是生態文明建設確確實實和工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另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工業結構的調整。
袁華權結合秀山的實際,講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他說,秀山縣錳礦豐富,前些年錳的價格比較高,經濟相對困難的時候,亂采特別突出,導致錳礦污染嚴重。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拿出了極大的勇氣,痛下決心,來整治錳礦污染的隱患。
錳礦開采帶來的效益,一度占秀山整個經濟的50%,所以這一整治,對秀山的影響是比較大的,“這些年,我們的工業基本上沒有增長,但是不治理也不行啊。”
袁華權說,在治理錳礦污染之外,秀山還開展了文明縣城、人文縣城、園林綠化城市“三城同創”工作,“現在大家走到秀山去,都感覺山清水秀。”
另外,秀山還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生態旅游,這種生態旅游以保護為主,適度開發,注重文化。“我們的紅安,就是沈從文《邊城》的所在地。”
談到貧困地區發展工業的動因,袁華權說,縣際競爭是主因,在短期內不可避免,“基本上,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單元,都會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這決定了貧困地區從眼前來講,還必須發展工業。”
不得不發展工業,那怎么處理工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袁華權說,貧困山區發展工業,最突出的問題和困境是:配套能力差,融資困難,人才匱乏。所以聯系實際,必須要堅持科學發展,因地制宜,走出一條一頭連接農業、一頭對接市場的高融合、高就業、低污染、低成本的山區或者貧困地區工業發展之路。“從我們秀山來講,首先要改變一農獨大的工業結構,真正做到低碳,減排。”
另外,袁華權說,貧困山區要圍繞“農”字做工業,通過工業的發展來帶動和支撐農業。所以現在秀山的園區定位到兩個主要的產業:一個是特色農產品的加工。農業要發展,沒有工業的支撐是不能長久的,無論是涪陵榨菜,忠縣的柑橘,都是有加工做支撐。很多農業的產業最后打亂仗,就是沒有工業作支撐;另外,對武陵山區農業的發展,要建農機產業園,提高農業的裝備水平,反過來推動農業的現代化。
(關鍵字:錳 錳礦 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