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湖南省省長杜家毫在主持召開湘江保護和治理委員會2014年第一次會議時再次強調,要按照時間節點倒排工期,“舊賬”要抓緊治理,“新賬”決不能再欠,確保湘江保護和治理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如期達成。
同時,杜家毫還就加快推進“一號重點工程”提出5點要求,其中包括狠抓郴州三十六灣、婁底錫礦山等重點區域的整治。
作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最嚴重幾個區域之一的婁底錫礦山,被納入了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國家計劃,成為重點治理對象。
那么,近年來,錫礦山在重金屬污染治理方面,還了哪些“舊賬”?
世界銻都的整治風暴
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的錫礦山是著名的“世界銻都”,有著發達的采礦業和工業,盛產銻,銻產品生產量居全國第一,年產量占全國的1/3。
婁底市環保局局長劉時東告訴記者,由于開采技術落后,銻礦石早期開采的全部是淺部礦層,且人民安全意識淺薄,未對采空巷道進行充填。20世紀80年代,在“有水快流”思想的驅動下,該地區掀起了新一輪掠奪式開采,采選企業遍地開花,濫采濫挖現象非常突出,這些小規模的民采企業只顧眼前利益,無規劃亂開采,造成了采富棄貧、漏礦壓礦等浪費和破壞資源的嚴重后果。
經過百余年的開采,在錫礦山地區形成了大片采空區,地下采礦巷道縱橫交錯,復雜多變。
不少當地人甚至采用最原始的方法選礦。一位當地居民回憶,一些人把礦渣倒在篩車里,前后搖動約15次,細細的銻礦從篩網里慢慢漏下,最后他將篩車奮力向前一傾,把廢渣倒掉,鏟進新的礦渣。
履新婁底市環保局長后不久,劉時東便專程來到冷水江錫礦山地區,并在此調研了一個星期。當年的見聞至今仍令劉時東記憶猶新。他說,因生態破壞長期得不到恢復,環境欠賬多,致使該地區環境質量非常差。從南到北,方圓幾十公里,到處千瘡百孔,漫山遍野都是廢礦石、廢渣、加之空氣中二氧化硫的污染,導致該地區地表植被破壞嚴重,幾乎處處都是不毛之地,水土流失嚴重,80%以上的田土無法耕種。地下水系也發生巨大變化,水量明顯減少,群眾生活用水和農田灌溉用水嚴重不足。
錫礦山地區銻產業的無序發展、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巨大的顯性安全隱患,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2009年,國家發改委將錫礦山治理納入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
為從根本上改善錫礦山地區的生態環境,2010年3月,冷水江市掀起了錫礦山地區涉銻企業整治風暴,對每年貢獻稅收1.5億元、但污染嚴重的涉銻企業進行了徹底整治。
2010年4月15日前,冷水江市一舉取締了所有證照不齊全的銻冶煉企業。對沒有按期關停淘汰的企業,供電部門依法停止對其供電,公安部門依法停止審批其火工產品購置,環保部門依法吊銷其排污許可證,工商部門依法吊銷其營業執照。對暴力抗法的企業和個人,公安、司法機關予以從嚴打擊。
“整治前,區域內的銻礦共有從業人員17000余人。”劉時東介紹,目前錫礦山地區所有非法建設涉銻項目已全部關閉取締,銻冶煉企業全部配套建設了煙氣脫硫設施,并通過了湖南省環保廳組織的驗收,砷堿渣等危險廢物也實現了規范化管理,區域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改善。
“受傷”錫礦山逐漸“復綠”
通過湘江流域重拳治污舉措,而今的錫礦山已逐步“復綠”。
在婁底市市長易鵬飛看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若毀綠水青山,寧棄金山銀山,要集中力量打好水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攻堅戰,要以過硬的舉措確保兌現對婁底人民的莊嚴承諾。
婁底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何文君告訴記者,“十二五”以來,該市共投入資金約12億元,其中爭取上級專項資金3.68億元,實施了錫礦山地區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雙峰縣坳頭山磺礦遺留污染治理等近30個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
去年12月18日,婁底市還成立了水資源保護與治理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領導及市直部門和各縣市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組成。
此外,婁底市還將“三年行動計劃”列入了縣市區政府和市直相關部門工作績效考核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嚴格考核,獎懲到位。
何文君介紹,自2010年開始,婁底市對錫礦山地區進行了環境集中整治,制定了《冷水江錫礦山地區環境污染治理實施方案》,取締和關閉了銻品小冶煉廠和采選廠,整合規范為9家,對歷史遺留的砷堿渣分步進行治理,比如對上世紀90年代以后建立了渣庫集中堆放儲存的砷堿渣,投資7千多萬元正在建立集中處理設施,預計今年底就可建成投入運行,對以前散放各處的混合渣處置也正在開展項目的前期工作,整合的9家銻冶煉廠都督促上了脫硫設施,錫礦山閃星銻業公司投資近3億元對采選廢水、冶煉廢水等進行了治理。
砷堿渣是銻冶煉過程中產生的廢渣,由于其中的砷是以砷酸鈉形式存在,它含有劇毒且易溶于水,多年對其沒有較好的處理技術,只能采取固定存放安置的方式,成為棘手的“老大難”問題。
為解決這一現象,錫礦山與南昌航空大學、中南大學、湖南省有色金屬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聯合攻關,通過數年的努力,實現了砷銻分離、砷堿分離、砷酸鈉干燥等三大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了將砷堿渣全部回收利用,從此變廢為寶,再無新的工業三廢產生。
據悉,目前,“5000噸砷堿渣回收利用工程”已被列入國家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按照計劃,該項目將在5年內處理掉錫礦山閃星銻業歷年積存的砷堿渣,達到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項目的要求。
同時,這條綠色生產線還有望對周邊民營冶煉廠的砷堿渣實施治理,從根本上改善錫礦山地區的生態環境。
記者在錫礦山走訪時發現,由于土壤及大氣污染嚴重,植物生存困難,有的地方至今還是寸草不生。多年來,錫礦山地區年年造林不見林,連生命力極強的棗樹也無法存活。
對此,自2011年開始,錫礦山地區大力實施防污抗污林生態造林工程,成功植下了首批1020畝構樹、臭椿、翅莢木、大葉女貞、楸樹等抗污樹種,到目前為止,這一地域已累計造林4000余畝。
2012年,冷水江又實施了“錫礦山區域重金屬污染地區綜合治理與生態恢復示范項目”,選取了13.7畝遭受重金屬污染嚴重的土地作為示范點,種植了1000余顆海桐樹,現已全部成活,且長勢很好。
在土壤修復方面,錫礦山還選取了3.7畝遭受砷污染的農田,采取在附近廢渣場修建擋渣墻、截洪溝、覆膜植草等措施后,再利用化學穩定劑對土壤進行穩定化處理,使得農田的重金屬污染程度下降,可種植蓖麻、玉米等植物。海域海桐、七里香等礦物樹也發揮了其吸附重金屬、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以前河道兩旁堆放了大量經年累月存積的廢渣,經大雨沖刷,容易產生新的污染。”為解決這一難題,冷水江市環保局總工程師李建勝表示,去年10月,該市啟動了青豐河漣溪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通過類似垃圾填埋的方式,用反滲透膜將青豐河兩岸的廢渣與河流和土層隔離開來,并且用水泥加固,防止其流動和滲透。一期工程共處理了400萬噸歷史遺留廢渣。
“大約3年左右時間,這些山頭將逐漸呈現新綠,勃發新的生機。”李建勝說。
(關鍵字:世界銻都 錫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