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華為成為高頻出現的一個詞,當然現在普遍認為是因為華為太強,不僅是成為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旗幟,并一步威脅到了西方同類型高科技的生存,從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敏感問題。而透過華為的發展定位,再來看看中國的鈦白粉制造業,則是一件非常讓鈦白粉人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上)大而不強的鈦白粉企業
中國鈦白粉2017年總的生產量達到了驚人的286.95萬噸,這是2017年全國41家全流程型鈦白粉企業(集團)一同創造的奇跡。相比2016年,整整增加27萬噸,增幅達10.49%。在近300萬噸的鈦白粉中,金紅石型占到了2276426噸,銳鈦型為443272噸,非顏料類為149841噸,三者的占比分別為79.33%、15.45%、5.22%。如此大的產能,已經占到全球鈦白粉產能的一半左右。
但巨大的產能背后則反應了中國鈦白粉企業大而不強的殘酷現實。從規模來看,達到10萬噸級別的鈦白粉生產廠不過只有10家左右,在這10家中,能達到30萬噸以上的只有二家。相比之下,科幕一家就有近120萬噸的產能。分散發展的后果,就是導致大量優質的資源、科研力量、人力被嚴重浪費,也使得企業的規模,產品的質量都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與利用。并且形成了低循環競爭,低循環擴張這樣一條惡性循環的死路。
而且作為西方主流的氯化法鈦白粉,中國目前只能算是才起步。2017年,中國氯化法鈦白粉產量增幅高達近58%,比16年增加了近6萬多噸,但也不過只有16.75萬噸,占全年鈦白粉總產量5.8%而已。差距之大,高下立判。
在產品質量方面,中國鈦白粉大部分還用在低檔的乳膠漆等產品上面,出口市場也更大的面向亞非拉等僅需要大量中低檔鈦白粉的國家。僅有的一部分產量出口美國,日本,西歐等發達國家市場,其中絕大部分也只是用于他們的低檔產品,如路標漆等。比如,2017年中國出口美國的鈦白粉只有屈屈4.62萬噸,僅占出口83萬噸鈦白粉總量的5.6%,占中國2017年全年近300萬噸總產量的2%都不到。這也是為什么,當中美兩國在剛剛不久前暫時停止互相加稅的利好消息傳出后,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行業真可謂興高采烈,后果就是股票大漲,產品價格大漲,而中國鈦白粉行業對此消息毫無反應,如同一潭死水一般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至于高檔的行業,如航空,汽車油漆等重要行業,高利潤行業,中國大部分鈦白粉產品在性能上就無法達到,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高利潤市場被西方鈦白粉廠家長期壟斷。在產品質量方面,比如,同樣用硫酸法生產的日本石原與亨斯曼金紅石型鈦白粉,擁有高遮蓋力、極異分散,色彩穩定性良好,這些都是國產硫酸法金紅石鈦白粉大部分產品型號都無法達到的。
(下)提升之路漫長而遙遠
導致中國鈦白粉行業大而不強的原因有許多,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因素,但更多則是企業自己發展方向偏差。最近有人把中國鈦白粉廠大而不強的原因歸納出4點:一是高稅費加重了企業的負擔;二是加息以及頻繁的提高準備金率導致企業融資成本上升;三是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最后就是人民幣的升值給企業帶來了壓力。然后這些導致部分鈦白粉企業家轉身炒樓、炒股、買奢侈品、買古董,從而造成企業的“空洞化”和經濟的局部泡沫。
但同樣華為,也在這樣的條件下,殺出一條血路,把西方同類對手打得落花流水。因此光強調大環境是說不過去的,實質上中國鈦白粉企業大而不強,歸根結底還是自身的原因多些。我個人中國鈦白粉企業最缺的就是三點:
對產品,對科研力度重視不夠
從經費上看,對比華為一年研發經費達到營收的9.1%來講,大部分國內鈦白粉企業的科研經費可以用杯水車薪來形容,甚至是沒有相關的科研經費也見怪不怪。一小部分鈦白粉廠實驗室的設備從開廠至今,多少年都難得添一件新設備,許多實驗設備比實驗人員的年紀都大,甚至只能化驗幾個最基本的指標,稍有難度的指標基本都沒有辦法化驗。
從制度上看,中國鈦白粉企業,太多的廠到今天都沒有科研團隊,只有實驗室的化驗人員。如果想上新產品或是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到處挖人,用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所以中國相當一部分鈦白粉廠從硬件與軟件都沒有提升鈦白粉質量的條件,只能勉強保證現有本廠鈦白粉的質量,至于提升產品質量基本停留在想想的那種狀態。
從硬件設施來看,目前國內鈦白粉廠只有為數不多的企業與個別從事研發的公司擁有較為先進的實驗室,可以進行一些鈦白粉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至于國外鈦白粉大集團普遍存在的諸如24小時模仿季節的實驗室,在中國鈦白粉企業目前還是屬于傳說。
原料供應的不重視
和國外鈦白粉企業極端重視源頭不同,中國大多數鈦白粉企業對鈦精礦石等原料基本就是隨行就市,沒有什么長期穩定的供應渠道,只有極少數企業擁有自己的礦源生產基地。基本上是在鈦精礦石供應穩定的時候,采購供自己使用二月或三月的鈦精礦石。在遇到大漲之時,則大量采購,導致鈦精礦持續吃緊引發進一步鈦精礦石漲價,進而促使鈦白粉再漲的惡性循環。更為嚴重的后果,就是因為原材料的來源渠道不同,嚴重影響產品質量,成品波動較大,甚至同一個月的貨,因為鈦精礦石的問題,而使得產品性能異常較大,由此來看從源頭開始控制質量并不是一句空話。
相比之下,西方鈦白粉集團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在海外采購鈦精礦山或是簽長年供應合同,從源頭就開始保證鈦白粉質量的穩定型。相比之下,一個是成本使然一個是企業的規劃與企業理念的不同。
領導人管理問題
從近十年中國鈦白粉企業的失敗案例來看,失敗的企業基本都只有一個原因,說白了就是老板出了問題。許多打工出身的鈦白粉老板,當年初創的時候,也是靠著自己一腔熱血把企業闖了出來。但打下天下后,守業的時候就出現了許多問題。對管理知識沒有系統的學習,往往出現管理能力問題,沒有辦法讓員工更好地推動企業的發展。作為一個成功的鈦白粉企業,在企業團隊管理方面,應該壓力更大,企業越成功,老板越需要學習,越要提高團隊的管理能力。要有足夠的實力,才能在老板這個位置上待得更久一些。
因此,一個鈦白粉企業所反映的問題,90%以上就是老板自己身上的問題,并不是團隊的問題。任何企業,包括鈦白粉企業的發展總有瓶頸的時候,因此在遇到此類問題前,企業老板應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轉變思維模式、提升管理理念,讓企業走得更遠。
總結
和中國許多產業一樣,鈦白粉產業在總體的量上已居世界前列,但卻根本不具備在產業鏈高端的國際競爭力。從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大多數鈦白粉企業還是停留在“生產車間”階段,并不能稱得上是完整的鈦白粉制造產業。多數鈦白粉企業還處于產業鏈中低附加值的區域,和創意、設計等環節毫不沾邊。
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使得中國鈦白粉企業難免落入規模龐大,但卻“不掙錢”或“少掙錢”的尷尬境地。所以,必須完善鈦白粉企業的產業鏈條,中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而不是“中低檔的加工廠”。
令人欣慰的是,從國家決策層到大部分鈦白粉企業,都在積極應對這一挑戰。旨在減少中小企業稅賦負擔的“營改增”步伐不斷加快,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的改革也取得了實質進展;而對大多數鈦白粉企業家而言,堅守本業,努力在產品質量,新產品的研發、完善客戶的服務、品牌打造等方面尋找新的優勢,仍然是他們的首選,畢竟,炒樓盤并不是他們擅長的。
綜上,無論有什么理由,鈦白粉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偏低是事實,加大研發投入仍是不容懈怠的。中國鈦白粉正處于由大變強的關鍵階段,沒有自主技術驅動增長,就沒有持久的利潤紅利,也難以有真正的品牌影響力和產業鏈條上的話語權。
(關鍵字:鈦白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