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7月24日舉行的全國電解錳行業清潔生產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大會上,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說,聯盟需在制定標準、技術政策和工程規范方面發揮作用。環保部也將聯合工信部等,通過修訂電解錳行業標準來提高進入錳行業的“門檻”。
電解錳行業是我國典型的特色優勢戰略資源行業。2011年,我國電解錳產量達148萬噸,超過世界總產量的98%,其中90%用于國內消費,廣泛應用于國防工業和民生領域等。
電解錳行業污染高、能耗高,產能嚴重過剩,位于貴州、湖南和重慶交界的“錳三角”污染曾引起高度關注。“當前,電解錳行業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由于原料和工藝路線、生產過程控制不清潔引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說,錳礦浸出效率不到90%,操作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還是空白;電解過程仍大量使用硒和鉻,每年產生了上千萬噸的含鎘、鉛、砷、銅、鋅和錳等重金屬的錳渣,電解槽氨氣無組織排放嚴重等。
孟偉說,我國電解錳行業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轉型期,迫切需要建立清潔生產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提高行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競爭力。要解決錳污染,實現節能減排,也必須走清潔生產的道路,即用清潔生產技術、提高裝備水平等來提高資源利用率,進行回收和循環利用、減少人工用量等。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高東升強調,聯盟應解決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加快推進成熟技術的示范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