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信貸市場似乎陷入了迷局。
1月,當市場主流觀點預計,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將延續前三年走勢破萬億之時,全部金融機構則以新增人民幣貸款7381億的投放量,低調“迎新年”。
市場為其出人意料的低投放尋找了很多借口,比如春節因素以及監管層可能要求均衡投放等,并預計2月應該收復1月失地,新增人民幣貸款投放量環比上行至8000億之上甚或至萬億。
此時市場并未更多的去關注信貸需求是否充沛,直至2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投放量再度低于預期至7107億。
但金融機構似有意“違逆”市場主流判斷。正當信貸有效需求相對不足論逐漸成為市場分析的主流之時,3月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則出人意料破萬億至1.01萬億,一舉修復前兩月投放低迷之勢。
與此同時,各國有大行高層相繼對外反駁有關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猜測。有效信貸需求是否充沛這一疑問,似乎由此成為一大“偽命題”。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正如銀行業內人士所言,當前的銀行信貸“迷局”,與其說是有效信貸需求不足,不如更為準確地描述為貸款需求旺盛度下降。
需求旺盛度之變
基層行的感受顯然不及高層樂觀。
“一季度我們基本沒有貸款投放。”一大行中部省份某市支行行長告訴記者。據他稱,今年該行面臨的問題是,“有貸款計劃但沒項目可投放”,業績壓力很大。
另一股份制銀行某分行行長亦對本報記者稱,今年信貸需求確實不如去年,其所在分行今年一季度信貸投放量,也僅有2011年同期的70%左右。
盡管得益于3月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猛沖,今年一季度新增貸款額同比多增2170億元,但并沒有改變市場對信貸需求旺盛度可能下滑的猜測或事實。
今年3月,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猛沖至1.01萬億,遠超市場預期。一改今年頭兩個月信貸投放乏力的局面,但細究今年一季度信貸投放結構不難發現,信貸需求旺盛度的變化。
據中金統計比較,今年3月新增中長期公司貸款不足1800億,較2月新增量還略有下降,對比去年3月則少增長1500億。
綜合一季度的數據來看,中長期公司貸款僅增長5900億,同比少增約4900億。從新增占比來看,中長期公司貸款占比由1-2月的32%和25%,進一步降至17.5%的低水平,更是大幅低于去年一季度的48%。
與此同時,一季度新增企業(除票據)及個人貸款同比分別下降500及2600億,而新增票據同比增加5200億,這一局面與2009年一季度頗為相似。
“當時銀行還在為四萬億投資計劃擴張信貸,因為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項目,大量利用票據貼現貼補,金融市場竟然出現貼現利率低于存款利率的怪現象(這意味著將票據貼現后將資金存入銀行可凈賺利差)。今年一季度票據融資快速增加,至少說明信貸需求不再像之前旺盛。”中國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高級宏觀分析師范俊林近日撰文稱。
票據融資基本上被視為銀行信貸的調劑品。范俊林如此描述稱,當銀行缺乏信貸項目時增加一些票據以搶占額度,避免資金閑置;項目多時則壓縮一些,騰出規模。從2010年年中到2011年一季度,票據融資連續10個月負增長。而去年二三季度有所增加,主要是當時貼現利率快速攀升,投資價值顯現。
令人不解的則是,多家大行高層在2011年業績發布會上,則對市場猜測的信貸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的猜測予以否認,認為今年信貸投放并未出現異常。
中行行長李禮輝在2011年在業績發布會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季度中行并沒有出現貸款大幅下滑的情況,而是穩定適量增長,且結構合理。
李禮輝在接受分析師提問時也表示,目前銀行信貸需求保持旺盛,和2009年對比恢復常態。預計中國商業銀行在信貸供求方面,不會遇到信貸需求不足的問題。
建行副行長龐秀生此前在回答本報記者信貸需求的問題時亦稱,目前信貸投放沒有異常,并稱到年底建行新增投放量肯定會超過2011年。2011年,該行客戶貸款和墊款總額較上年增加8272.83億元。
工行行長楊凱生較早前亦對媒體回應稱,至3月下旬,工行信貸投放都略高于同期,“所以我們得不到貸款有效需求萎縮的結論。”
經濟下行之過
對于各大行高層表態與數據所體現出的差異,一股份制銀行人士調侃稱,“因為現在大家都不敢說實話。”
不過該人士亦糾正稱,現在銀行面臨的局面與其說是有效信貸需求不足,更為準確的描述應該為需求旺盛度下降。
該人士稱,由于其所在行存在結構調整因素,他所在部門今年仍面臨額度緊張的問題,但今年信貸需求旺盛度確實在下降。
“這一狀況量化地體現即為:去年可能有100個項目在等待審批放款,但今年則減少為50單。”
該人士認為出現這一狀況必然,因為經濟下行,來自政府部門以及企業的投資意愿都有下滑跡象。對信貸的有效需求相對下降。
以具有風向標意味的廣東省為例。記者自廣東省人民政府網站了解到,2012年該省共安排省重點項目280項,總投資28917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000億元,安排開展前期工作的省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148項,估算總投資11300億元。
盡管計劃投資規模依然龐大,但相比2011年年度計劃已經減少300億。
2011年廣東省共安排省重點項目280項,總投資3150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300億元,安排開展前期工作的省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143項,估算總投資13700億元。該省2011年投資總體進展順利,全年完成投資4349億元,為年度計劃的101.1%,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25.7%。
放緩投資計劃的并不限于政府部門。
某沿海省份企業負責人亦對記者表示,除了早已有或開始的投資按計劃行進之外,今年公司并無新增計劃投資。該企業是一家集化工、能源生產和燃料業務為一體的大型外商獨資企業,為其所在省份第二批循環經濟示范試點企業。
據該企業負責人了解,目前其所了解的企業中,大部分企業投資意愿均在下降。
一擔保公司人士亦告訴記者,目前其所擔保的貸款用于投資比重確實很少,目前企業更多是為了生存,而不急于謀發展壯大,因為經濟形勢不明朗。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對此已有所印證:一季度投資和消費增長紛紛走低,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已降至8.1%。
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786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8.2%),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2.9個百分點。從環比看,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64%。
這一局面預計在二季度依然沒有明顯的改善。
近日發布的4月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49.3,較初值高出0.2,脫離上月觸及的近三年來次低水平48.3。但有分析稱,該指數已經連續六個月掙扎在榮枯分水嶺下方,凸顯中小制造業者在需求不振和成本上升等多重壓力下,成長動能仍顯匱乏。
與此同時,近日發布的中國4月官方制造業PMI則連續第五個月回升,至53.3創一年新高。雖然顯示經濟增長繼續趨穩向好,但新訂單指數回落表明需求仍低迷,或拖累經濟進一步回升步伐。
官方統計稱,與3月相比,4月份生產指數為57.2%,上升幅度2個百分點。但新訂單指數為54.5%,比3月回落0.6個百分點,落后生產指數2.7個百分點,反映出需求增長不夠充分。
被壓制的需求
對目前的銀行信貸投放局面,亦有很多業內人士表示難以看清。
很難看清之處在于:目前企業對銀行信貸需求旺盛度的下降,是源于企業預期到融資困難而減少了投資?還是源于對經濟下行的擔憂而減少了投資,并進一步減少了對信貸的需求?
這一困惑來源目前經濟增速確實處于下行,但與此同時,從上至下,各個金融機構對地方融資平臺及房地產等相關領域貸款進行壓制。
以房地產為例,在政府對房地產行業實行調控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早已開始主動壓降房地產貸款的規模,而目前房地產業對銀行的信貸需求卻是最急迫的。
根據目前商業銀行披露的2011年年報情況顯示,多家銀行2011年房地產貸款余額和占比均出現了下降。工行年報顯示,2011年工行房地產貸款減少73.06億元,占比也從2010年的11.2%下降到2011年的9.9%。農行年報亦顯示,房地產業為貸款占比下降最多的行業。與2010年相比余額下降了460多億,占比也從前一年的15%下降到12.5%。
房地產及地方融資平臺兩大領域貸款投放的被壓制,正是眾多學者對信貸投放乏力的一大原因猜測。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亦一直認為,有效信貸需求的相對不足一個重要原因,即是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及房地產貸款的被壓制。而在這兩大領域被壓制的同時,銀行又沒有找到相當體量的新增投放領域。
“地方融資平臺貸款一個項目規模可能就能達到幾百億。這一領域受壓制,銀行如果轉投其他領域,比如轉投至中小企業,就需要極大的中小企業貸款項目儲備才能抵上空缺。銀行一時間顯然難以做到。”宗良認為。
一大行某支行人士所言亦印證了上述分析。該人士對本報記者稱,其所在支行重點貸款項目來源主要在地方融資平臺及房地產,但這兩大領域貸款自去年以來便備受制約,很多項目上報之后遲遲不得批復,支行今年貸款投放量很少。
另一某股份制銀行人士則認為,只要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放松,金融機構新增貸款量將迅速上行,只不過目前這一領域并未有明顯放松的跡象。
“乏力”難消“惜貸”
矛盾無處不在。
面對經濟下行,投資增速下滑以及部分領域貸款被壓制所致的信貸投放乏力局面,金融機構并未在其他領域大肆“放水”以補空缺,比如中小企業依然倍感貸款難。銀行貸款門檻依然高企。
“現在貸款非常難,好在我們福建民間借貸,相對比較健康及寬裕。不過,要是銀行稍微放松一點,很多企業貸款都轉向銀行了。畢竟銀行貸款成本還是要比民間借貸低,但現在銀行的條件很苛刻。”福建某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廣東某擔保機構負責人亦對記者表示:“不存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問題,而是信貸規模緊張,企業融資難度加大。”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亦表示,很多企業投資確實在萎縮,也不否認經濟下行態勢下企業投資意愿下降,可能是導致信貸需求旺盛度下行的原因之一。但他強調,信貸需求顯得不夠旺盛的最主要原因是銀行的“惜貸”。
去年以來,溫州爆發系列民間金融案件,并最終波及至銀行。來自溫州銀監局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末溫州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1.74%,已經連續8個月呈現上升態勢,比去年6月末最低時的0.37%飆漲了370.27%。
周德文認為,正是這一局面導致銀行甚至民間借貸的“惜貸”,對目前溫州的企業來說,銀行及民間借貸兩大融資渠道均在收窄。
“現在企業在體制內外融資都很困難,去年不能從銀行貸款的企業,還能從民間借貸籌集到高利貸應急。”周德文告訴記者。
據他了解,銀行惜貸的情緒并不限于民間借貸案件頻發的溫州地區。周德文在多地走訪中了解到,銀行的惜貸在各地普遍存在。
某銀行廣東某支行人士此前亦告訴記者,該行原本從總行到分行及至支行,一致鼓勵加大對小企業貸款的投放,但今年這一局面因廣東華鼎擔保危機遭遇“挫折”。
今年年初,廣東華鼎擔保公司危機爆發,事因公司以理財之名截留客戶貸款及其投資失利,引發相關銀行、企業、擔保三方危局,事發時,華鼎在銀行在保余額仍有近30億。
上述銀行即是華鼎的合作銀行之一,并因華鼎危機形成多筆不良。
“以前我們是鼓勵發放小企業貸款,這兩年任務量基本都要翻番。但現在領導也不敢催了,誰都怕擔責任,小企業貸款也不像以前那樣受優待或容易。以前我們是確保小企業貸款額度。”
另一國有銀行支行行長亦表示,“經濟沒復蘇,項目無前景、無效益,就是有項目銀行也不敢放。”
不過也有銀行人士并不贊同,外界以“惜貸”來描述目前銀行出于風險考慮做出的審慎之舉。
“經濟下行,銀行出于風險考慮,更為審慎地投放貸款理所當然,”某股份制銀行人士稱,何況銀行資產質量確實已經呈現下行態勢,壓力不小。
從去年四季度開始,銀行業不良率開始出現反彈趨勢。銀監會較早前公布的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顯示,2011年四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由三季度末的4078億上升4.9%至4279億,不良貸款率也由三季度末的0.90%上升至1.00%。
政策松緊考驗8萬億投放目標
由于信貸需求旺盛度今不如昔,年初定下的全年人民幣新增貸款將達8萬億目標變得有些微妙。
交行金研中心認為,未來隨著政策適度放松,鼓勵銀行加大對在建續建項目、小微企業、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信貸支持。預計信貸余額增速呈逐步回升的態勢,維持全年新增貸款8-8.5萬億的判斷。
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亦認為,全年實現新增人民幣貸款8萬億不存在什么問題,盡管目前信貸投放顯示有效信貸需求相對不足。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則認為,8萬億目標的實現確實不存太大的懸念。但他也強調,如果各項監管指標依然“卡得很死”,銀行要實現這一目標壓力也不小。
宗良所指的監管指標包括存貸比、資本充足率等約束。尤其存貸比約束對今年銀行信貸投放尤為明顯,這亦是近年來制約銀行信貸投放的主要客觀因素之一,并催生了理財市場的火熱發展。不少銀行貸款的一個前提要求,亦包括貸款企業是否能為其帶來一定的存款。
一沿海某中小企業老板即告訴記者,其之前接觸的某股份制銀行對其貸款提出的要求為:某時點在該行存入300萬,該行接下來就可以為其提供500萬的貸款。
該企業老板回應稱,如果其有300萬存款,就沒必要向其貸款500萬。但該行的回復則是,“只是存款幾天,對應貸款則可以投放一年。”
一擔保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不少股份制銀行存在類似吸納存款的要求。且今年銀行的存款壓力也尤為凸顯,1月整個金融機構存貸比達到逾69%的歷史高位。雖然3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幅創歷史紀錄,但隨后的大幅下行凸顯銀行存款并未得到根本性緩解。
3月,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增加2.95萬億元,同比多增2712億元,環比多增1.35萬億元。這是央行有數據統計以來,單月存款增加額的最高歷史紀錄,超出市場預期。這一大幅增長將金融機構存貸比降至67.6%。但4月前兩周,四大行人民幣存款流失過萬億,貸款則增加無幾。
宗良認為,如果適當調整存貸比的計算范圍,有利于全年信貸目標的實現。
相對來說,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更關心信貸投放的實際效果。他說,信貸目標的實現重點要看信貸投放的實際效果,要看流向了哪里。如果仍如金融危機時主要流向國企,實際意義便要大打折扣。
他認為有必要進一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銀行的放貸能力。與此同時,應該降低企業的貸款成本,比如降息。趙慶明持有類似觀點,他認為在有效信貸需求相對不足的情況下,降息更能減少企業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