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針對202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背景下鋼鐵行業應對策略的系統分析,結合政策導向與行業現狀提出具體路徑:
一、政策核心導向與鋼鐵行業關聯
1. 破除“內卷式競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要求“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2025年7月中央財經委員會進一步強調“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鋼鐵行業需通過**聯合重組**替代產能交易,取消產能指標買賣,倒逼低效產能退出。
2. 綠色低碳轉型加速
會議提出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要求鋼鐵企業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分設“規范企業”和“引領型規范企業”兩級標準。
3. 創新驅動與智能化升級
“人工智能+”行動被列為重點任務,鋼鐵行業需推進**智能工廠梯度培育**(先進級、卓越級、領航級),通過數據資產入表、供應鏈降本提升效率。
4. 需求側政策托底*
- 房地產止跌回穩:通過城中村改造、盤活存量用地穩定建筑用鋼需求。
- 基建與制造業支撐: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加碼支持“兩重”(重大戰略項目)、“兩新”(設備更新、以舊換新),拉動基建和高端制造業用鋼。
二、行業現狀與挑戰
- 供需失衡:2025年1-5月粗鋼產量同比降1.7%,但表觀消費降幅達4%,出口激增8.9%但均價下降10.1%,低附加值鋼坯出口同比暴增291.6%,加劇資源消耗與碳排放。
- 盈利承壓:重點鋼企利潤率僅1.93%,西南、西北地區因增產導致虧損(利潤率-2.27%和-0.69%)。
- 低碳轉型資金缺口:超低排放改造仍需2000億元,雙碳目標下到2060年年均投入超5000億元,但綠色信貸占比不足1%。
三、應對策略與行動路徑
1. 產能優化與行業重組**
政策協同:
推動跨區域兼并重組,提升CR10集中度至50%(2024年為44%)。
設立產能退出基金,解決人員安置與產能收購資金問題。
企業自律:
踐行“三定三不要”(以銷定產、以效定產、以現定銷;無訂單不生產、無毛利不銷售、無資金不采購),控制庫存壓力。
案例:2025年1-5月行業因自律控產,在原燃料價格大跌下維持鋼價平穩,形成“剪刀差”利潤。
2. 綠色低碳轉型
碳管理能力建設:建立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體系,開展碳標識認證應對歐盟CBAM碳關稅。參與國內EPD平臺(已發布230份報告),推動國際互認降低貿易成本。
技術突破:攻關氫冶金(如河鋼全球首條氫冶金汽車板產線)、電爐短流程、碳捕集技術,通過產學研聯合體降低研發險。
3. 技術創新與智能化
智能制造落地:分階段申報智能工廠(先進級→卓越級→領航級),應用數字孿生技術優化能耗與物流成本。推廣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能源介質動態調控。
產品結構升級:減少低端螺紋鋼產能,擴大高附加值板材(硅鋼、汽車板)和特鋼占比。
4. 需求拓展與出口調整
內需挖潛:聚焦“兩新”政策:設備更新拉動機械用鋼,新能源汽車支撐高端板材需求。城市更新項目:危舊房改造、管網建設支撐建筑鋼材基本盤。
出口優化:
限制低附加值鋼坯出口(中鋼協已建議加征關稅),鼓勵高附加值鋼材出口。 推動綠色產品標準國際互認,應對貿易壁壘。
四、政策支持與資金保障
綠色金融傾斜:打破“兩高一剩”信貸限制,對能效領先企業提供專項債、碳金融工具支持。差異化政策:對低碳技術研發給予稅收減免,產量分配向環保達標企業傾斜。
五、總結:政策協同與企業主動轉型并重
鋼鐵行業需以 “控量提質”為核心,通過**破除內卷重組產能**、**低碳技術培育新質生產力**、**智能化賦能效率提升**三大主線響應政策。短期依托財政與貨幣政策紅利穩定需求,中長期需構建“國內循環筑基(產業鏈協同降碳)+國際合作破局(綠色標準互認)”新范式。企業需堅守自律原則,避免“增產降利”陷阱,政策端則需強化執行差異化扶持,共同推動行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躍遷。
(關鍵字:鋼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