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全新的多屏時代正在迎面而來:電視的開機率在日益下降,以Ipad、手機和網絡電視等移動端收看信息的人越來越多,智能手機、平板電腦、3D電視等產品越來越火。
正是看到這一商機,多個地方政府爭相推出優惠政策,建設面板顯示產業園,各大相關企業也不惜砸下重金,紛紛上馬大型項目。曾經紅極一時又迅速步入慘淡的顯示產業,這次能否再迎來產業春天?
多地搶食顯示產業蛋糕
TCL集團的控股公司華星光電28日與湖北省科技投資集團共同投資160億元,在武漢東湖高新區打造中小尺寸平板顯示研發和產業基地。這是當地近些年最大工業的項目,投資額創下外來企業的期投資的紀錄,甚至超過了通用和聯想。
武漢華星光電項目的核心是建設第6代低溫多晶硅液晶顯示面板生產線,產品定位為高端中小尺寸平板顯示器,專門針對手機和平板電腦,預計項目2016年底將實現量產,每年生產顯示面板或模組約8800萬片,實現產值超百億元。
其實,早在2009年11月,為打破液晶面板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TCL集團就投資245億元成立華星光電,同時啟動第8.5代TFT-LCD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2013年4月,華星光電又決定投資244億元建設第二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項目,生產高端大尺寸電視面板,預計2015年中量產。
與TCL一樣,還有很多企業紛紛新建顯示產業生產線。作為這一產業的后來者,京東方高調募集資金457億元,先后在重慶、鄂爾多斯、合肥等地建設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產品定位主要為中小尺寸LTPS及AMOLED高端顯示器。天馬也于2011年投資70億元在廈門興建了低溫多晶硅生產線。
與企業高漲的投資熱情相對應,地方政府也是雄心勃勃。重慶市兩江新區就正在打造千億級光電顯示產業集群,已吸引15家產業鏈上游企業落戶。位于中部地區的合肥市也盯上了這一新興產業,現有規模以上平板顯示企業超過10家,正在打造一個千億產值的平板顯示產業集群。
3年擴張10倍致價格暴跌
目前,平板顯示已被確定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計劃到2015年在大陸建成9條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超越我國臺灣地區,成為全球第二大平板顯示生產基地。在此政策利好下,平板顯示三大龍頭企業京東方、華星光電、深圳天馬的營收集體向好,“滿產滿銷”“高附加值產品比重提高”成為其年報共同的關鍵詞。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告訴記者,華星光電去年實現滿產滿銷,銷售收入155.31億元,盈利22.62億元,為集團貢獻了大頭利潤。此外,由于彩電和手機產品是面板產業的“下游客戶”,華星光電提升了集團在彩電和手機用面板上的自我供給和外購成本控制能力。
其實,平板顯示產業并非朝陽產業。早在十幾年前,廣東、江蘇等地就大規模涌現顯示企業。在經歷幾年風光之后,自2010年開始就出現明顯的頹勢。有統計數據顯示,2010-2012年這短短3年間,位于顯示產業鏈上游的LED芯片產能擴張超過10倍,價格累計跌幅卻超過50%,許多企業苦不堪言。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建成、已建和宣布計劃建設的AMOLED生產線項目有8個,涉及投資顯示產業的省份超過10個,顯示產業企業多達數十家。而韓國、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主要面板企業最多都不超過4家。
根據群智咨詢預計,2014年大陸面板自給率將達到40.2%,2015年中國內地電視面板自給率將達到58.5%。而與此同時,液晶電視的銷售量正在直線下降,勢必影響上游面板廠商。未來,面板顯示產業或將逐步面臨著飽和,甚至開始出現過剩。
需重視技術投入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顯示產業對GDP的拉動作用顯著,加上我國是電子產品消費大國、市場前景廣闊,地方政府難免對顯示產業好感有加。據介紹,某知名顯示廠商,原先計劃40多億元在安徽建設一條生產線,但由于當地優惠政策幅度大,該廠迅速將投資額翻一番,擴大到兩條生產線。
但平板顯示產業是高投入、高回報、技術含量高且技術更新換代較快的“重資產”項目,不可盲目投資。武漢全真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利表示,中國內地結束“無自主造屏時代”僅僅10年的時間,與日本、韓國以及臺灣相比仍有差距,行業競爭又日益激烈,隨時有可能面臨產業調整,企業要謹防因出現產能過剩而被淘汰。工信部電子信息司預計,2014-2016年全球平板顯示市場的增長將趨于平緩。
我國液晶顯示產業起步較晚,基礎依然薄弱,產業布局相對單一。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副主任謝長生教授認為,廠商要提升綜合競爭力,尤其要把握住低溫多晶硅、金屬氧化物、OLED等新技術,實現快速超越。同時,政府應加大液晶技術扶持力度,促進我國液晶顯示產業發展。
(關鍵字:多屏時代 電視 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