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我們面臨一個問號:未來中國有色金屬需求形勢如何?有觀點認為,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驅動力量逐步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致使資源性產品消費強度弱化,并由于整體經濟增速持續回落,未來有色金屬中國因素風光不再。受其影響,資源產品國家出口景氣急劇下降,全球有色金屬行情呈現漫漫熊市,這是不對的。實際上,由于下階段消費強度提高和國民經濟的繼續快速增長,全球有色金屬中國因素依然強勁,銅、鋁、鋅、鎳等有色金屬需求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有關部門應當未雨綢繆,多項措施保障未來原料需求,并進行環境保護。
未來有色金屬中國因素依然強勁,主要受到兩個方面的推動:
消費強度趨向提高
2013年,盡管遭遇經濟減速沖擊,中國有色金屬需求依然保持增長態勢。依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2013年全國10種有色金屬表觀消費量比上年增長9%左右,超出整體經濟增長水平。預計2014年中國10種有色金屬需求增幅有可能達到10%,增速有所提高。如果放眼更長時期,未來10年之內,中國有色金屬消費強度,即單位GDP所消耗的有色金屬數量還會提高。
今后中國有色金屬消費強度趨向提高,主要是受到史無前例大規模城鎮化影響,由此產生以下幾個因素的強勁拉動:
首先是房屋建設結構的巨大改變。這種改變,主要是伴隨城鎮化的發展,數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徙,由此產生大量農村住房向城市住房的轉換。此外,全國城市普遍展開棚戶區改造與危、舊房改造,也會使得大量舊房轉變成為新房。這種新舊房屋的轉換數量,全國會有數百億平米之多。眾所周知,過去的舊房,包括一線城市舊房,多為磚木結構;廣大農村地區,甚至還有許多土坯茅屋,使用有色金屬材料極少,不過一些電線而已。而今后的新房建設,基本為鋼筋水泥結構,還有一些鋼結構建筑,廣泛使用與有色金屬緊密相關的鋁合金、不銹鋼、鍍鋅板等新型材料進行內外裝修,配套大量家用電器、廚衛用具與家具,單位建筑面積所增加鋁、鎳、鋅、銅等有色金屬數量,比較舊房建筑會有數十倍之多。
其次是交通道路的巨大改變。隨著城市化發展,大量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勢必產生規模巨大的物流與客流需求,要求交通道路有一個更大發展。此外,以往建成使用的陳舊交通道路設施,也有很多需要更新改造,一般而言,今后新建設的交通道路設施,將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市立體道路(架空、地面、地下)為主,以往的普通道路有很多將要轉變成為快速通道。而快速通道建設所需要的各種有色金屬數量,也是普通道路難以比擬,譬如目前每公里高速鐵路所耗用的有色金屬材料,比較以往普通鐵路要高出許多。這種交通道路結構的巨大改變,意味著今后交通道路設施建設過程中,所增加的有色金屬需求也是巨大的。
三是出口貿易結構的巨大改變。進入本世紀以來,尤其是最近10年內,中國外貿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基本完成了由輕紡產品出口為主向機電產品出口為主的轉變,以往"襯衫換飛機"的外貿格局,正在轉化為"高鐵換石油"。據海關統計,2013年全國外貿出口總值中,機電產品出口比重已經上升至57.3%,呈現不斷攀升態勢;而輕紡產品(紡織品、服裝、箱包、鞋類、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類產品)出口所占比重則降至21%。隨著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高速鐵路、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啟動,對于中國相關機電產品的需求更加旺盛,并由于中國機電產品制造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競爭優勢增強,今后中國機電產品出口比重還會進一步提高。這意味著拉動單位GDP的出口增長中,金屬及能源消費強度增強,需要更多的鋼鐵與能源支撐。
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目前許多地區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不僅非洲電力、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明顯短缺,亞洲國家也十分短缺,即便歐美等發達基礎設施則亦已老化,全球高速鐵路建設更是剛剛起步,隨著世界經濟復蘇,未來10年將是全球高鐵等基礎設施更新改造的黃金時代,勢必產生對于中國工程外包、機械設備及各種鋼材的旺盛需求。預計今后中國粗鋼(鋼材折算)直接出口與間接出口量,每年過億噸將會成為常態,峰值時有可能達到2億噸,甚至更多。
四是農業耕作方式的巨大改變。城市化與農村人口進城的結果之一,將是農林牧土地大規模集約化經營,由小農耕作經營方式向大機械化經營方式轉化。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勢必派生出規模巨大的農林牧業機械需求,有許多還是大型機械。由此看來,今后第一產業單位產值中的金屬、化工、能源需求數量也會迅速增多,顯著增強未來大宗商品消費強度。
五是信息化的迅速發展。今后一段時期,還是中國信息化的大發展時期。信息化及信息技術,已經進入到了國民經濟與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化建設所必須的各種裝備,無論是電子產品、傳輸通道等,都要消耗有色金屬材料。因此,信息化的迅速發展,勢必成為推高有色金屬消費強度的重要引擎。此外、今后航空航天產業的更快發展,軍事工業的更快發展,新能源的快速發展等,也都會明顯增加有色金屬消費需求。
由此可見,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結構、需求結構、生產結構、貿易結構、技術結構等,與以往會有很大不同,都會進入更高階段,由此決定了中國有色金屬消費強度提高的大趨勢。
中國8%左右的經濟增速
還會持續30年
在有色金屬消費強度趨向提高的同時,今后中國經濟增速也將保持較高水平,不會有太多回落。確實,由于中國人均收入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以及后發優勢的支持,中國8%左右的GDP增速,還會再持續30年時間。
有關資料顯示,盡管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經濟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其人均收入還只相當于日本、新加坡5、60年代水平,與美國相比更是差距懸殊,不足其四分之一。現階段我們無論是在人均食品消費、醫療教育、福利保障,還是環境質量等各個方面,都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遠沒有達到"飽和"的程度。預計我們還至少需要30年的時間,才能趕上發達國家的人均消費水平。這些差距就是巨大需求,意味著未來30年中國經濟的深厚發展潛力。
一方面我們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引進當今世界已經成熟的技術與產業,進行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形成所謂"后發優勢",以此作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巨大動力來源。因此中國完全有可能再獲得30年的快速增長。林毅夫的觀點沒有錯。
總之,受到上述消費強度提高與國民經濟繼續以較快速度增長這兩個方面的推動,未來有色金屬中國因素依然強勁,消費峰值時10種有色金屬需求量(含直接出口)有可能達到1億噸規模,也是目前消費量的1倍多。重要有色金屬產品中,銅、鋁、鋅、鎳等產品消耗都會大大高出目前水平。
未雨綢繆多方面滿足原料需求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人均資源量較低的國家,以及國內節能減排的需要,對于有色金屬(包括冶煉原料)進口依賴性很強。不僅如此,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有色金屬需求持續旺盛的同時,世界范圍內其它一些人口大國,如印度、巴西、印尼、南非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也一起進入了經濟較快發展階段,而且是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階段,由此產生的有色金屬需求同樣驚人,完全可能逆轉未來有色金屬供求關系。
另一方面,隨著世界經濟全面復蘇,尤其是發達國家勢必進行的電力設施、水利設施、高速公路修復與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麥肯錫預計,為了維持經濟增長,到2030年基礎建設投資將需要至少57萬億美元,包括道路、電力以及水力相關的項目,由此產生的有色金屬需求數量同樣巨大。因此從全球范圍與長遠戰略眼光來看,今后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制約因素不是缺乏需求,而是有色金屬等資源瓶頸約束。譬如前不久印尼禁止有色金屬原礦出口,有關部門必須高度關注這個問題,未雨綢繆,及早應對。
如何多方位籌謀中國有色金屬資源戰略?一是要繼續進行境外資源投資,即便遭遇一些挫折,也要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不斷完善,堅持不懈地進行下去。二是要在國內進行有色金屬資源儲備。要抓住每次國際市場有色金屬行情跌落的大好時機,逢低買進,建立我們的有色金屬資源戰略庫存儲備。譬如,我們為什么不將部分外匯儲備由貨幣(債券)形式轉化為實物形勢,儲備足夠使用一年的銅、鎳及冶煉原料等物資儲備呢?難道我們真的相信有色金屬會進入漫漫熊市,前期世界各國的大量超發貨幣會悄無聲息蒸發,而不會引起嚴重通貨膨脹嗎?這種外匯儲備形式的多元化,可以分散風險。這種庫存儲備。三是加大國內廢舊有色金屬的回收力度,大力開拓"城市礦山"資源,尤其是要提高各類電子產品回收技術,切不可以在回收過程中導致二次污染。 國家要在稅收、貸款等各個方面予以支持。
有色金屬產業是一個高污染行業,繼續提高的有色金屬產需,當然意味著更多地環境污染,意味著中國環保壓力的增強,必須妥善解決好這個問題,不能掉以輕心。政府主管部門必須認識到,現階段中國有色金屬行業最大問題不是所謂產能嚴重過剩,而是嚴重的環境污染。嚴重環境污染的解決,必須依靠政府主管部門宏觀調控,依靠強制性的法律法規,依靠行政手段。也就是說,政府主管部門只是做好一件事,所有的有色金屬冶煉,都必須達到環保要求;而所謂產能過剩,則交給市場來解決,由市場機制決定資源配置。
(關鍵字:有色金屬 資源產品 資源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