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換檔期,成品油市場資源供過于求、煉油產能過剩等問題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之下,成品油出口成為調節國內供需的一項重要工具。專家表示,2013年我國汽柴煤油已經實現全面凈出口,預計后期我國成品油出口或進一步放大。
經濟換檔導致成品油需求放緩
普氏能源資訊1日發布的報告稱,在2014年的1-2月,中國平均表觀石油需求同比下降了1.9%至每天1003萬桶。
“由于工業產值和出口的增速放緩,中國的石油需求在今年一開局就有所下降。”普氏能源資訊中國市場資深撰稿人宋燕玲表示,今年頭兩個月的工業產值同比上升了8.6%,而在2013年12月和11月則分別上升9.7%和10%。
普氏能源的數據顯示,在中國成品油中占最大比例的柴油的表觀需求在1-2月份期間平均為每天342萬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2013年年均下降0.6%。總表觀需求中柴油的比例在1-2月份期間為33.5%,低于去年同期的33.9%。
與之相反的是,汽油表觀需求在今年的頭兩個月上升了4.9%至每天239萬桶,占總表觀需求的20.6%。而汽油占總表觀需求的比例在去年1-2月份期間為19.2%。該燃料受益于中國汽車銷售的旺盛。
在燃料油表觀需求方面,主要由于一般使用進口燃料油作為原料的中國小型獨立煉廠的需求較弱,中國今年1-2月份猛降8%至每天6.99億桶。
“成品油表觀消費增速減弱與經濟大環境密切相關。”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表示,受經濟因素影響,2013年我國石油和原油表觀消費量增速較2012年分別下降2.8和1.7個百分點。
根據目前我國宏觀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變化情況,姜鑫民預計,2014年我國原油表觀消費量約5.1億噸,同比增長4%。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約為3.02億噸,同比增長4.5%。石油和原油凈進口量將分別達到3.04億噸和2.98億噸,較2013年增長5.3%和7.1%。
煉能不斷擴張加劇行業產能過剩
雖然成品油消費增速呈現放緩態勢,但國內煉油行業煉能擴張的步伐仍在繼續。
中石化一位油品專家介紹,目前我國煉油能力已經超過7億噸。2014年是煉油行業投產的高峰年,市場寬松度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到年末總煉油能力達到7.7億噸。
上述專家介紹,地煉企業在煉能擴張方面熱情高漲。2014年新增的煉能中,兩大集團及中化泉州煉廠意外的煉油企業約有2800萬噸/年,占新增煉能的一半以上。
對于地煉企業而言,我國原油進出口配額不斷放寬的趨勢,也將為其帶來更多的優質原料。
由于原油資源缺乏,我國地煉企業的煉油原料很大一部分依靠燃料油等劣質渣油。收購了多家地煉企業的中化集團在2013年獲得了1000萬噸的原油進口配額。這為地煉企業煉油提供了更多的優質原料。
“國家控制太多,并不符合市場化的趨勢。資源應該分配到最優質的企業手中,長期來看,我國油品貿易權將平穩有序放開。”姜鑫民坦言,目前國有石油企業、地煉企業等各方對如何放開貿易權仍存在不同意見,國家相關政策也處在研究階段。“今年進口配額還會再放開,但大家不要期待力度會很大。預計原油進口配額比去年再增加1000萬-2000萬噸。”
油品進出口權放開這個話題已爭論了多年。然而,就在各方積極爭取資源和渠道的時候,國內成品油市場和煉油行業都出現了新的變化。
受國內需求增速放緩影響,再加上近年來我國煉油行業產能擴張迅速,已導致行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開工率整體下滑。
2013年我國煉油行業平均開工率僅67.3%。其中地煉企業平均開工率不足四成。安迅思息旺能源(ICIS C1)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3月27日,山東地方煉廠的常減壓裝置整體開工率為32.9%,環比減少1.8個百分點。
出口成為調節國內成品油供需的重要工具
當國內油品資源供應持續供過于求,成品油出口成為調節國內供需的一項重要的工具。
專家認為,隨著國內需求放緩,煉油產能擴大,我國成品油凈出口的現象將得到延續,且出口規模可能進一步擴大。
2013年我國汽油、柴油、煤油均呈現凈出口狀態。海關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汽油出口468.8萬噸,同比上漲60.7%;輕柴油出口278.2萬噸,同比上漲50%;航空煤油出口917.5萬噸,同比上漲23%。
姜鑫民表示,國內供需呈現寬松狀態,再加上煉油產能過剩,預計國內成品油出口有望繼續增加。
上述中石化油品專家透露,2013年國內石油消費大數接近5.1億噸,對外依存度接近59%。2013年我國成品油的產收率為61.9%,成品油在石油消費中占比56.5%,剩下的5.4%的部分就被出口了。
“出口意味著國內資源是過剩的,現在來看,國內成品油資源是嚴重過剩。”上述專家表示,受大環境所限,今年兩大集團的油品銷售壓力也很大,中石化有著減產的打算。雖然地煉企業急迫想解決原料的問題,但眼下銷售終端的難題更值得關注。在此背景下,預計后期我國成品油出口量或進一步放大。
(關鍵字:成品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