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年偏施氮肥,環境不堪重負;渠道利潤稀薄,經營難以為繼;產品同質嚴重,競爭日趨激烈;行業連年虧損,企業如何生存?
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和化肥用量零增長方案的實施,化肥市場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新形勢下,產品升級、企業轉型已成為行業共識。
5月16~17日,由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主辦,中國氮肥工業(心連心)技術研究中心、化肥增值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液體肥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單位承辦,河南心連心化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心連心)大力支持的“氮肥增效技術研討會”在河南新鄉召開,行業領導、院士專家、骨干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話氮肥行業未來。
氮肥增效,產品升級是基礎
盡管在過去的2016年,市場環境惡劣,氮肥行業愁云籠罩,但以心連心為代表的少數企業仍然取得了驕人成績,實現了1~10億元不等的盈利。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對當前行業形勢進行分析,同時總結了這些企業的成功原因:一是依靠科學管理,節省生產成本;二是技術創新,及時對產品進行了升級。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
心連心董事長劉興旭
心連心董事長劉興旭向與會代表表示歡迎,并介紹了心連心在氮肥增效技術創新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探索,劉興旭表示,下一步將以中國氮肥工業(心連心)技術研究中心為依托,在氮肥增效技術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也希望通過此次交流,能增進了解、加強合作,共同促進氮肥行業的轉型發展。
據了解,心連心已先后在新疆、吉林、江西建立生產基地,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低成本+差異化”的經營思路經過市場檢驗,綻放出奪目光彩,2017年一季度,心連心凈利潤增長了127%,令行業矚目。
目前氮肥增效在產品上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實現:一是添加鋅腐酸、海藻酸等生物活性物質以及中微量元素,達到協同增效的目的;二是利用控失技術、包膜技術,或者添加脲酶抑制劑、硝化抑制劑等,延緩養分釋放的速度,提高氮肥利用率。
研討會上,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研究員趙秉強、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研究所研究員吳躍進、華中農業大學微量元素研究中心教授吳禮樹、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盧宗云、鄭州大學教授王好斌等行業專家分別介紹了生物活性載體配伍、控失技術、中微量元素協同增效、添加抑制劑、無機包膜緩釋等氮肥改性增效技術的研究進展。
氮肥增效,提高利用率是關鍵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在會上指出,氮肥增效除了要在產品技術上進行創新,還要在減少損失等方面展開研究。
數據顯示,中國農用尿素年用量大約為4000萬噸,而其中有1000萬噸以上都流失了,這些氮肥都去哪了?無非是“上天”和“入地”。變成氨氣等揮發掉,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壓力;淋溶到地下水,又會污染水資源。
如何才能減少損失?河南省農機推廣站研究員夏放表示,氮肥深施可以顯著提高利用率。他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2000年,我國化肥深施的耕地面積為4.61億畝,到了2016年,化肥深施的面積為5.27億畝,十余年間,增長了14.32%;而2000的機具臺數為51.39萬臺,到了2016年,則增長為84.50萬臺,增長了64.43%。事實上,氮肥深施已經提出了很多年,但一直沒有推廣開來,隨著農業機械的普及,生產條件的改善,相信這項技術能夠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為探索氮肥增效的有效方法,早在2013年,心連心委托河南省農科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黃紹敏開展控失尿素在玉米上進行了肥效試驗,與農民習慣相比當年畝增產10%。為了驗證高效氮肥的持續使用效果及其環境效應,2016年心連心公司與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河南省農科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首期合作期限10年,第一季試驗結果顯示,應用心連心控失尿素及腐植酸尿素的6個不同處理,玉米增產率為8.2~15%,氮的利用率提高了10%~15%。黃紹敏表示,這個項目下一步除了觀察高效氮肥在玉米、小麥上的長期效果,還要篩選出更合理的施用方法。
固體肥可以利用機械深施來提高利用率,前景可期的液體肥更需要配套的設備來彰顯威力。由于國情不同,國外的液體肥配套設備并不能完全照搬到我們國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張承林在會上詳細分析了文丘里施肥器、施肥罐、比例施肥器等液體肥配套設備的優缺點,建議在我國淘汰施肥罐,大力推廣泵吸肥法和泵注肥法,引起了在場企業的極大關注。
作為液體肥的重要產品,尿素硝酸銨溶液(UAN)的前景得到了專家的充分肯定。中國農科院研究員王旭2016年進行的試驗示范結果表明,與施用等氮量尿素相比,施用UAN可使作物增產5.8%~17.3%,畝凈收入可提高35.68~413.6元。在小區試驗中,減施20%UAN,氮肥利用率明顯提高,這正好契合了農業部減肥增效的方案要求。
氮肥增效,需要更多企業來擔當
高效氮肥是否高效,是否持續高效,必須要經過大田檢驗。在這方面,心連心同樣展開了多方合作。
2015年,心連心簽手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共同籌建了全國肥效協作網,主要對心連心新型高效肥的肥效和施肥技術的系統研究,以期形成國家規范、技術齊全的施肥指導。
據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白由路研究員介紹,協作網2015年啟動以來,先后在小麥、玉米、水稻等作物上開展研究,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研究不同的新型肥料,包括含鋅尿素、含錳尿素、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等在不同作物上的增產效果;二是研究減少肥料用量以后,作物的產量情況。初步研究結果顯示,80%的新型肥料都能使作物增產;白由路表示,協作網下一步的工作,是要明確不同的新型肥料所適用的區域和作物,同時,還要找到其合理的施用量。
另外,氮肥施入土壤,到底有多少揮發損失,對土壤及大氣環境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需要長期、全面、系統的監測,在心連心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王慎強正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
氮肥增效離不開技術創新與試驗示范,離不開行業優秀企業、研究機構的共同參與和努力,白由路和王慎強呼吁今后能有更多像心連心一樣有創新能力、有社會擔當的企業參與進來,為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出一份力。最后,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兆良院士對本次會議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氮肥占據肥料行業半壁江山,在肥料零增長的歷史任務中,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和企業責任重大。希望科研人員能在肥料增效劑、施用方法等方面做更多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為減肥增效提供技術支撐。
會議結束后,與會人員來到位于原陽的心連心新型肥料農業與環境效應試驗站進行了觀摩。黃紹敏研究員在試驗地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開辟出3000多平方米地,針對心連心的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等,展開了不同產品、不同施用量和不同施肥技術的對比研究,第一季試驗結果喜人。前來觀摩的專家和企業代表詳細咨詢了試驗示范的種種細節,并預祝試驗示范取得圓滿成功。
(關鍵字: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