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資金面持續緊張,央行注入2000億元的意圖已十分明顯,即維穩市場預期。但越是臨近年末,銀行間流動性將越緊張。市場擔憂,6月的資金緊張局面可能再次降臨。而最緊張的,是同樣的與年關有關的地方債務。
上一輪審計結果顯示,2010年末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為10.7萬億元。此后進行的抽查顯示,截至2012年底,36個地方政府本級政府性債務余額比2010年增長了12.94%。今年8月審計署開始新一輪全面審計摸底,目前尚未公布數據。但種種跡象顯示,部分地區債務增長較快,并積累了一定的債務風險。
盡管央行等多部門稱,地方債風險總體是可控的,但對其快速發展積累起來的風險須保持警惕,尤其要防止下一步城鎮化過程中出現地方債務的迅速膨脹,引發債務風險進一步擴大。目前,人們對軟約束實體的看法,主要聚焦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上。所謂軟約束就是借了錢沒想還,或者說借錢是我的事,還錢是后面人的事。
趨同的觀點是,地方債的積累,與過去的政績導向有很大關系。通過大舉借債搞項目,提升政績,但對以后怎么還債考慮不多,風險約束比較小。也就是說在一定程度上,除了財稅體制本身需要加以改革,不正確的政績導向助長了地方債務風險。
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使得大量的投資只能通過舉債的方式籌措資金,這可謂地方債務規模快速增長的根源。而錢從哪里來,一是銀行,二是實體企業。如果地方債問題出現無法“從容”循環的狀況,受損的必將是大批的金融及非金融企業。
而下一步城鎮化背景下,這種情況如果不加以改變,地方債務如果進一步擴張,風險會越來越大。
對此,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在完善法律法規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基礎上,建立健全地方債券發行管理制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抓住機遇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
控制地方債問題,首要的是要加強源頭規范,把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
地方債具有非常強的外部效應,其中之一是與銀行的關聯,地方債出現風險將會極大地波及銀行業,銀行的資金面偏緊的格局會雪上加霜。對此,銀監會曾明確表示,2014年銀行業將進一步健全對地方政府貸款的風險識別、評級與管理機制,確保平臺貸款余額不增,結構優化,還款來源落實。而在這一鏈條上,傳導到各類企業的風險需要引起更多的警惕。
(關鍵字:銀行 錢荒 債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