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改革開放正站在新的起點上,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要統籌開放型經濟頂層設計,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的發布可謂正逢其時,這份早在4個多月前就醞釀好的文件選擇此時公布,無疑有很多重要考量。
回望過去幾個月,剛好是中國股市大調整的端點,各種穩定市場的舉措層出不窮,此后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發生變化,國際金融市場同時也出現大幅動蕩。于是,就有一種觀點頗為流行,即認為中國在對外開放的政策方面需要更加謹慎,金融創新也要加以限制,否則帶來的風險難以抵御。
這種看法并非完全沒有道理,但真正的風險并非來自開放,閉關自守也不能避免風險,關鍵是制定選擇對外開放的戰略。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現在走回頭路并非明智之舉,中央此時發布《若干意見》就是表明態度:在對外開放的領域,開弓就沒有回頭箭。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中國越來越深地融入世界經濟,只有不斷開放才能贏得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尤其是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相當多的硬骨頭要啃,光靠自身力量可能難以突破,用開放倒逼改革則是這些年屢試不爽的經驗。
金融改革就是深水區之一,可以用開放來促改革。《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構建開放安全的金融體系”:提升金融業開放水平,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范圍、方式和規模,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里面有兩個重點:一方面,必須開放,既吸引境外資本參與中國金融業,也鼓勵國內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聯合走出去;另一方面,必須安全,開放需要“有序”、“逐步”地開放,強調“風險可控”,還要健全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此外,通過強化對外開放,中國還可以在外商投資、走出去戰略、外貿和國際經濟合作等領域建立新體制,全面構建開放型經濟。比如,去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1231.2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4.2%,雙向投資首次接近平衡。總體趨勢表明,我國對外投資將會超過吸引外資。當前中國正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這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搭建了國際舞臺。
開放型經濟并非只有對外開放,“對內開放”對中國也有特殊的價值。《若干意見》就提出建設自由貿易園區,立足東中西協調、陸海統籌,擴大對港澳臺開放合作,推動形成全方位的區域開放新格局,以區域開放的提質增效帶動經濟的協調發展。
其中,完善內陸開放新機制會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戰略縱深,比如以內陸中型城市和城市群為依托,積極探索承接產業轉移新路徑,在東部沿海城市商務成本提高較快的背景下,一些內陸城市有可能成為先進制造業中心。依靠中國龐大的市場、完備的產業鏈,相比東南亞一些勞動力便宜的國家,這些內陸城市將會有更多優勢。
從這些角度看來,涵蓋50條內容的《若干意見》成為新時期對外開放的頂層設計,中國正在開啟對外開放的新征程。不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一美好愿景,必須通過落實工作責任、完善工作機制、精心組織實施等來實現,否則就會陷于空談。在這方面,各地區和各部門,都需要更有作為才行。
(關鍵字:金融改革 自由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