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工信委就《云南省有色金屬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下稱《方案》)在官方網站上公開征求意見。根據《方案》,到2020年,全省80%規模以上有色金屬企業將配套完善先進適用節能減排設施,萬元增加值能耗較2015年下降18%,十種有色金屬就地深加工率提高到60%以上,以有色金屬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占全省新材料產業的比重達到50%以上。
除上述目標外,《方案》還提出,將優化有色金屬工業產業結構,持續保持銅、鋁、鉛、鋅、錫等重點有色金屬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到2020年,60%以上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或研發機構,企業專利授權年均增長25%以上;70%以上企業通過相關行業準入或規范條件公告,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
提出目標的同時,《方案》還從分類化解過剩產能、調整夯實產業基礎、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協調共享降本增效、綠色引領持續發展、開放合作拓展市場等6個方面明確了今后的重點工作。其中,在分類化解過剩產能方面,《方案》明確,2018年底前,全面改造提升火法煉鋅工藝,關停鼓風爐煉鉛、煉銅、煉銻裝備,取締獨立的鋅精礦焙燒制酸系統,淘汰國家明令禁止的落后工藝技術與裝備;2017年底前,全省所有鋁電解槽電流強度達到20萬安培以上。
在協調共享降本增效方面,《方案》提出,鼓勵支持個舊沙甸片區自主性組建鉛業集團,減量置換改造建設鉛冶煉產能,延伸鉛產業鏈,完善鉛產業體系。以中國銅業落戶云南為契機,引導推進云南省銅產業兼并重組,努力實現中銅公司銅冶煉產能占全省80%以上,適時推進鈦、鋅等產業組建區域性產業集團。同時,加快高原湖泊周圍等環境敏感區域、不符合城市發展等規劃的有色金屬冶煉企業退出步伐,逐步壓縮在資源、能源、環境容量等方面不具備產業化條件地區的已有冶煉產能,不斷優化生產力布局。
依托資源能源優勢,推進礦電結合,有色金屬工業已發展成為云南特色優勢明顯的支柱產業。到2015年底,全省規模以上有色金屬企業已達到318戶,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8.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64億元,占18.9%;完成工業增加值427億元,占11.8%。十種有色金屬產量333萬噸,占全國總產量6.5%,位居第5位。
據悉,根據《方案》,云南省將全面啟動城鎮人口密集區和環境敏感區域的現有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入園或轉產關閉工作,新建化工項目也將全部進入化工園區。
《方案》從產業結構、創新能力、綠色發展3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目標:產業結構方面,主要化工產品的產能發揮率達到80%以上,全面啟動城鎮人口密集區和環境敏感區域的現有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入園或轉產關閉工作;創新能力方面,到2020年,科研投入占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2%,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日益完善,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一批產業化技術和項目;綠色發展方面,到2020年,全行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別下降8%、10%和14%,主要污染物全面實現達標排放。
《方案》同時從合理控制產能規模、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強化科技支撐、促進協調開放發展、堅持安全綠色發展等6個方面明確了今后的重點工作。其中,在合理控制產能規模方面,《方案》明確,2020年,確保全省電石、焦炭、黃磷、磷復肥等產能過剩行業的產能零增長;2018年底前,依法依規淘汰單臺爐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電石爐及開放式電石爐,20萬噸/年以下過磷酸鈣生產線,10萬噸/年以下鈣鎂磷肥生產線等。
依托“富磷煤、多金屬”等資源特征,促進“磷煤硫”結合,云南化學工業已形成化學礦采選、化學肥料、無機有機化工、農藥等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2015年底,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擁有資產1512億元,占全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資產8.4%;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49億元,占9.7%。不過,云南省化學工業自身存在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同質化競爭嚴重等結構性矛盾,加快推進化學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已成為“十三五”時期的一項緊迫任務。
(關鍵字:有色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