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屬工業是制造業的重要基礎產業之一,是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支撐。最近工信部發布的《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和2016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促進有色金屬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42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必將成為指導我國“十三五”期間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提出了“‘十三五’期間,有色金屬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顯著進展,質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到‘十三五’末我國有色金屬工業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的主要目標,令人鼓舞和期待。作為有色金屬工業重要組成部分,2015年鉛鋅產量占比已超過全國十種有色金屬產量的20%。鉛鋅產業如何貫徹落實《規劃》和《指導意見》,將直接關系到《規劃》主要目標的實現。
“十二五”期間我國鉛鋅產業
經歷了鳳凰涅
“十二五”以來,我國鉛鋅產業積極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促轉型,在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結構調整、環境治理和資源保障等方面全面或超額完成了“十二五”規劃主要目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直徑深孔采礦、復雜礦床安全高效開采、富氧底吹連續煉鉛、廢鉛酸蓄電池機械化破碎分選、鋅冶煉硫酸鉛渣濕法處理資源化循環利用等工藝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十二五”期間,累計淘汰鉛、鋅落后產能381萬噸和86萬噸,2015年底先進鉛、鋅冶煉產能分別占全國的80%和87%。2015年鉛、鋅產量分別為442萬噸和612萬噸,年均分別增長1.1%和3.4%,約占全球總產量的43%和44%;消費量分別為437萬噸和671萬噸,年均分別增長約0.8%和3.5%,各占全球總消費量的44.2%和 49.8%;2015年電鋅綜合能耗885千克標煤/噸,比2010年下降了11.4%。其中,礦產鉛產量連續兩年出現了負增長;再生鉛產量達到160萬噸,5年年均增長4.3%,遠高于鉛產量的1.1%;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不斷下降。國際合作不斷推進,建成投產了一批境外資源基地,擁有資源量超過3000萬噸,鉛鋅原料自給率分別由“十二五”初期的75%~80%,提高到了85%~90%。
兩化融合逐步深化。計算機模擬仿真、智能控制、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逐步應用于鉛鋅企業生產、管理及服務等領域,國內大型露天礦和地下礦數字化和智能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鉛鋅冶煉生產智能控制系統,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平臺等逐步推廣,產業兩化融合水平不斷提高。
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
是化解結構性過剩產能的關鍵
近年來,我國鉛鋅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質量水平不斷提升,國際化經營能力不斷增強,實現了較快發展。但與此同時,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影響,銅產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產能矛盾、市場供求失衡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逐步顯現。第一,鉛鋅生產規模大。誠如前文中提到的,2015年我國鉛、鋅產量分別為440萬噸和615萬噸,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44.2%和49.8%。第二,鉛消費“拐點”已經呈現。2015年,我國鉛表觀消費量約為437萬噸,比2012年的467萬噸減少了30萬噸。目前,世界年鉛消費量已在1000萬噸左右徘徊了數年,美國也在170萬噸/年徘徊,說明目前我國的鉛消費水平已經進入平臺期。第三,鋅表觀消費量巨大,難以持續。2015年,我國鋅表觀消費量為671萬噸,約占世界總量的49.8%,是美國2014年96萬噸的7倍。而自2010年以來,除我國外的世界年鋅消費已基本穩定在700萬噸左右。第四,鉛鋅是一對“孿生兄弟”。2014年我國鉛鋅消費比為1:1.54,高于世界的1:1.34,遠高于美國的1:0.57。第五,綠色發展任務艱巨,環境約束更為突出。不僅國內生態環境建設任務十分艱巨,國際氣候變化和碳排放形勢也日益嚴峻,行業發展還面臨尾礦及冶煉渣治理難、重金屬污染防治等突出問題。
《指導意見》在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了“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化解結構性過剩產能”的要求。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能斷章取義和各行其是,否則不僅化解結構性過剩產能的目標就無法實現,矛盾也會更加突出。“主動減量”往往是不得已的被動行為,全社會應該更加包容和理解,鉛鋅企業更應給予鼓勵和力所能及的大力支持。而“優化存量”和“引導增量”則應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必要時還應主動向“主動減量”企業和地區伸出援手,否則就是重走“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發展老路。雖然美國大選結果為提振“十三五”期間世界鋅消費增長信心打了一支“強心針”,但即使特朗普大選時承諾的美國5年共5500億美元基建投資全部實現,預計到2020年美國的鋅消費也不可能達到200萬噸(比2014年“翻一番”多)。因此,“十三五”期間努力按《指導意見》總體要求,控制鋅冶煉總產能規模任重道遠。
鉛鋅企業穩運行是當務之急
面對當前鉛鋅供需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而鉛鋅市場價格奇高、精礦加工費大幅下降的特殊困難,要實現《規劃》提出“到2020年底我國有色金屬工業邁入世界強國行列”的目標,鉛鋅企業的穩運行是當務之急。如果新年來臨之際,任由巨額游資推波助瀾使鉛鋅市場價格高企,不僅會嚴重制約下游實體企業的正常生產和運營,也會嚴重困擾2017年冶煉企業組織生產,若形成惡性循環,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鉛鋅產業可持續發展。
就鉛鋅行業而言,要進一步強化行業自律。希望現有各骨干生產企業立即行動起來,加強協調并對結構性過剩產能進行共同的調整和化解,對相互間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進行聯合干預,力爭通過“期現互動”等手段的綜合優化應用使市場價格相對穩定在所有骨干生產企業平均社會成本和合理利潤空間水平附近。力求既確保現有絕大多數鉛鋅礦山、冶煉骨干生產企業實現平穩運行、有合理的利潤空間,又有效延緩新增產能加入,逐步實現“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化解結構性過剩產能”的目標。
就鉛鋅生產企業而言,希望一要堅守生態文明建設底線,筑牢企業生命線。要防微杜漸、不折不扣地嚴格執行《環保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力求杜絕重特大安全環境事故的發生,努力實現高效清潔安全生產;二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看住企業高壓線。一旦在這一特殊時期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就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后果難以設想;三要堅持節能減排和技術進步不動搖,努力降低生產運營成本,提高比較競爭力;四要創新協調好產業“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關系,通過創新應用和優化組合套期保值、期現互動等而風險管控手段,最大限度地控制生產經營風險,穩定企業運行。
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是根本
《指導意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推動有色金屬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規劃》也在主要任務部分明確了相應具體任務。就我國鉛鋅產業發展而言,希望大家能做以下思考和實踐——
調結構必須以控制新增冶煉產能為前提,核心是要在互惠互利或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造重組的前提下,確保現有骨干冶煉企業的礦產和再生原料供應。鉛鋅冶煉業是國家嚴格監控的重金屬污染行業不可改變,任何擴大鉛鋅冶煉產能規模的行為必將受到嚴格限制和核查。
促轉型的關鍵是要積極爭取各級政府的支持和理解,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已形成產業園的可有條件退城入園,沒形成產業園的就沒必要鋪新攤子,以免形成新的污染源。鉛鋅產業鏈較短,用途有限,轉型難度很大,應特別慎重。立足現有老廠區資源,退出低效產能,積極尋求“共享”和產業“一體化”創新成果,進行轉型升級也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就產業本身而言,增效益主要應在“吃干榨盡”方面做文章。要努力發揮和創新挖掘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鋅冶煉硫酸鉛渣濕法處理資源化循環利用等工藝技術作用,力爭實現鉛鋅選冶累積廢棄物實現“吃干榨盡”和資源化無害化利用,不斷促進鉛鋅產業的綠色發展。
(關鍵字:鉛 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