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末,各地紛紛召開會議部署明年經濟工作,被中央重點提及的“振興實體經濟”再次成為地方2017年經濟工作的著力點。
江蘇提出實體經濟這個“立身之本”不能丟;安徽認為要“提升實體經濟供給水平”;廣東表示要“提升實體經濟增長效率”;上海則特別指出防止經濟“脫實轉虛”。
盡管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但都不約而同地將“振興實體經濟”作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實體經濟被視作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如何穩固這一根基,成為各地必須面對的問題。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沈開艷表示:“今年中國經濟整體呈現L型走勢,主要就是實體經濟不振導致的,呈現出‘脫實向虛’的發展態勢。實體經濟的下降與今年對外投資激增和民間投資增速下降有很大關系。”
針對這樣的現狀,“擴大有效投資、激發經濟增長的動力”成了多地部署2017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
同時,投資總量較大的省份更是把著力點放在了優化結構、提高效益上,培育特色產業、發展經濟新業態成為其實體經濟轉型的主要思路。
多地強調擴大投資需求
12月25日,安徽省政府召開第九次全體會議部署年初重點工作時特別提出,明年“要在促進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方面釋放積極信號,激發經濟增長內生動力”。
之所以要強調民間投資,是因為今年安徽民間投資呈現大幅下降。1-10月份,安徽民間投資增速為6.8%,比去年同期下滑10.8個百分點。為此,安徽10月份還專門出臺了相關政策以促進民間投資。
安徽民間投資增速的下降不是個例,今年民間投資出現整體下行趨勢。今年上半年,民間投資的一路下滑,8月份開始,民間投資才止跌回升。最新數據顯示,1-11月,全國民間投資331067億元,增長3.1%,與去年同期相比,仍然下滑7.1個百分點。
關于民間投資增速的回落,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曾表示,這與整個經濟結構的調整有關系。民間投資中50%左右是制造業投資,中國經濟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以后,傳統行業由于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所以需要進行市場出清,市場環境偏緊,加之工業品的價格在持續走低,所以企業投資意愿不強。
民間投資增速持續下滑,意味著創造GDP增速的主力梯隊經濟增長乏力。沈開艷認為,民間投資的下降直接影響了制造業的發展,而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根基,它的下滑導致了實體經濟不振。
今年中國對外投資的激增也加重了實體經濟的壓力。根據國家商務部消息,今年1-11月,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617億美元,同比增長55.3%,而最近三年該項增速一直穩定在15%左右。
一邊是國內民間投資疲軟,一邊是對外投資激增帶來的資本外流的隱憂。面對這樣的雙重夾擊,擴大投資需求就成了多地明年提振實體經濟的重點。
福建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努力擴大投資等有效需求”是明年突出抓好的五大方面之一。海南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下大力調優做強綠色特色實體經濟”,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擴大有效投資,進一步激活社會投資”。吉林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要“切實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
發達省份側重產業升級
對于投資總量已經較大的省份來說,振興實體經濟工作還需要開辟另一條線索。
作為實體經濟大省,江蘇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我省投資總量已經很大,關鍵要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投資,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爆發力和引領力的創新型增長點”。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張遠鵬表示,江蘇目前的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制造業面臨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提高,產能過剩以及環保壓力,加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資產全球化配置需要,導致一些產業外遷。
“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很多低端制造業出去了,表現為對外投資的增長,這其實是資本的正常流動,但不能節奏太快。而且低端的產業出去了,有沒有中高端來替代?事實是很多中高端制造業缺少合適的勞動力。”張遠鵬說。
上海在實體經濟轉型中面臨著與江蘇相同的問題。此前,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石良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當前上海高端制造業的發展還不夠,未來一系列的促進措施,就是要鞏固高端制造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除了布局高端制造業,“新業態”、“新經濟”也出現在多地明年經濟工作安排中。吉林指出要“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廣東省也提出要“加快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經濟,促進民營經濟高水平發展”。
沈開艷表示,那些具有“產業融合”特征的新業態、新模式才是真正具有前景的產業,政府應該給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不要刻意扶持、壓制某些產業。
“在重點產業選擇上,不能只把目光放在高端產業鏈上,還要放在對未來新產業的選擇上;對企業扶持不要放在生產能力的擴張上,而要放在市場需求的培育和引導上。更為更重要的,企業發展不要一味追求新技術開發,還要注意技術整合、產業化模式的創新。”沈開艷說。
(關鍵字:經濟 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