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報道:5月份,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中國制造業PMI為51.2%,高位持平,而財新PMI為49.6%,11個月以來首次降至50%下方,兩者出現了榮枯線上下的背離。華泰證券一位分析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官方和財新PMI雖然常有分歧,但中長期來看走勢仍是較為一致的。
據悉,兩個指數出現背離主要原因是兩者樣本企業的行業分布和企業規模的存在差異。官方PMI樣本企業主要分布于重工業行業,而財新PMI樣本主要分布于輕工業。以東部小企業為主要調查對象的財新PMI近期不斷下滑;相比之下,以全國范圍小企業為調查對象的官方PMI逐步回暖并于5月份攀上榮枯線。
上述分析師表示,部分月份出現的背離并非指標準確度問題,而是因為兩個指標體現的是工業經濟的不同方面,可以由此判斷我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重工業行業內,大型企業對小企業的溢出效應,即隨著行業出清,產業集中度提高,大企業定價權提升,上游成本壓力可逐步轉化為產成品價格,存活下來的中小企業享受了價格提高的正外部性,利潤也不斷修復。這說明本輪利潤修復目前傳導到了部分中游中小企業部門,但以重工業行業改善為主,行業間存在明顯分化。
長江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債券研究員趙偉表示,2月份以來,官方PMI指數連續3個月回升,顯示小企業景氣度持續改善。總體來看,官方PMI指數更加全面,代表性意義更強。伴隨中國經濟結構持續轉型,2012年后財新PMI對經濟的指示意義有所下滑,不必過分擔憂該指標所顯示的經濟擾動,當前生產總體企穩、經濟韌性仍強。
(關鍵字:財新制造業P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