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12月10日電油條是傳統早點,深受大眾喜愛,但其明礬添加問題一直為人所詬病。近日,“上海網紅店油條鋁超標9倍,麥當勞油條被檢出塑化劑”的事件引發廣泛關注。記者發現,雖然國家早已出臺“禁鋁令”,但油條里“鋁含量超標”的老問題依然時有發生。
12月4日,上海市消保委與上海市食藥監局聯合發布了《油條消費體察檢測數據表》,結果顯示:多家宣稱無明礬油條的“放心”商家銷售的油條也含鋁。其中,一家名為“四大金剛”的店,其油條被查出鋁含量超標近10倍(980mg/kg),遠超國家標準。而在塑化劑成分的檢測中,兩家麥當勞出售的脆香油條檢出塑化劑成分,但含量并未超標。
油條中的鋁超標不是小事。醫學界認為,鋁是一種慢性的、蓄積性的神經毒素,長期過量攝入會損傷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老年癡呆等疾病,被稱作“智力殺手”。
2014年,國家衛計委、質檢總局等五部門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對食品中鋁含量作出了明確界定:允許油炸面制品(包括油條)中使用明礬,但在最終制成的油炸面制品中,鋁的殘留量(干樣品)不應超過100毫克/千克。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輝表示,該禁令標準已經較為嚴格,100毫克/千克的殘留限量很容易超過。其實際含義是:只要商家為了提升口感把明礬添加到面粉里,炸出來的油條肯定鋁超標。
然而,記者梳理發現,“禁鋁令”實施3年來,早餐市場油炸食品中鋁含量超標的事件仍時有發生。
在一紙禁令面前,鋁超標為何屢禁不止?中國糧油學會發酵面食分會常務理事位鳳魯認為,目前造成“鋁”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習慣因素。炸油條使用明礬是多年流傳下來的“老傳統”,長時間養成的習慣很難轉變,以至于換了加工材料,很多師傅就不會做了;二是口感因素。還有很多人認為用“明礬”表皮脆度可能會更好,所以明知鋁超標,但是仍在使用;三是執法因素。城市的食藥監執法要比偏遠地區更嚴格,偏遠地區的面食食品安全仍有提升空間。
但專家認為,應通過更嚴格的標準去約束,進一步擴大禁止使用含鋁食品添加劑的食品品種范圍。
孫輝認為,由于2014年的“禁鋁令”禁止明礬一類的含鋁添加劑在饅頭、糕點、包子中的使用,但是沒有徹底取消其在油炸食品中的使用,這給商家“開了一個小口”,市場上也形成了含鋁和無鋁添加劑同時銷售的情況。
“商家都是逐利的,只要國家不禁止,讓商家主動用無鋁的泡打粉不太現實。”為此專家認為,應該從源頭上收緊制度標準,讓油條徹底“告別”明礬。
(關鍵字:禁鋁令 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