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準普爾的一家之言將多個中國國家隊企業拉進輿論旋渦。
24日,當中國評級企業參與發起“世界信用評級集團”以對抗美國“三巨頭”(穆迪、標普、惠譽)時,標普在北京發布一份關于中國百大企業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大企業面臨顯著財務風險。在《中國大型企業面臨顯著財務風險的威脅》部分,標普選取了107家企業分析經營和財務狀況。其中,17家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極大”,包括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國航”)、中國遠洋以及多家分布在鋼鐵和能源領域的企業;鐵道部、7家地方融資平臺亦“被入圍”。
對此,多家企業和行業機構昨天作出了回應。中國國航董秘饒昕瑜表示,國航未委托標普開展這次調查,而國航也不認同這一報告的觀點,認為自身財務健康,不存在極大的財務風險。
標普內部人士透露,整份報告中的大部分內容是已經發布過的報告,“威脅”一文則是2012年9月10日便發布過的一篇分析文章。
“標普是在未計入政府或集團支持的前提下,基于單家公司的財務風險和業務狀況所做出的分析。”該人士稱。
一些中國評級機構則稱標普并不了解中國國情。“他們拿國際成熟企業來看中國企業,都會覺得風險很大,我們自己覺得中國的系統性風險還是可控的。”一位主管工商企業評級的人士稱,“國外的評級機構喜歡評估這些國企受政府支持的可能性有多大,其實我們自己明白,到時都會去兜底。”
亦有市場人士稱,不必對這份“唱空”報告過度反應。值得關注的是,上述一些“財務高風險”企業均處在與宏觀經濟走勢緊密相關的周期行業。標普的這份報告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一些行業仍處低迷的現狀。
航空業賬本
標普報告中,除了17家企事業單位財務風險“極大”,另有包括多家“中字頭”企業在內的33家企業被評定為財務風險“很大”,而107家企業中只有中國移動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被認定為財務風險“極低”。
相關人士表示,標普此次的報告是先在各行業中選擇了幾家企業來進行評級,比如交通運輸行業選擇了中國國航、中國遠洋、中海集團、大秦鐵路等,先對行業進行了大概的評級,然后對具體公司與外國公司進行了一些比較得出結果。
在被列為財務風險“極大”的名單中,中國國航躍然紙上,令業界多少感到有些驚訝。
饒昕瑜稱,根據初步了解,此次報告選取的評估數據是2009年到2011年年度,當時中國國航的業績和財務狀況正處于歷史高位,不僅在國內,甚至在全球也是位于前列。
“標普所指的財務風險大,可能主要是看到航空業的高負債率高杠桿風險,不過,對于中國國航等國有航空企業來說,由于中國的航空市場仍在增長,競爭也不像國外那么激烈,因此可以保證充足的客源和現金流,從這一角度來說,并不能說存在極大的財務風險。”平安證券的航空業分析師孫超表示,評判財務風險,資產負債率只能是其中一個指標,除此之外還需要看經營性現金流、毛利率的變化情況,以及負債結構等。
從全球范圍來看,航空業一直被稱為高投入、高杠桿的行業。這主要是由于要擴張機隊規模,需要大量的資金,而航空業微薄的利潤率,又難以用所獲得的利潤來完全滿足擴張的需求,因此除了直接融資,航企主要會通過銀行貸款的形式來采購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飛機。
國際航協預計,2013年全球航空業的利潤將上升至75億美元,但資本回報率仍然遠遠低于其他行業,利潤率只有1.1%。而以每架波音B777-300ER飛機的目錄價格約為2.97億美元測算,75億美元的利潤只能買到25架。
而由于中國仍是在持續增長的航空市場,在如今高油價的成本壓力下,航空公司的盈利狀況遠好于國外,但也正是為了滿足增長的需求,每年運力增長的幅度也比國外大得多,因此需要的資金也就相對更高。
比如中國國航今年上半年就引進了23架飛機。今年的半年報顯示,中國國航利潤總額超過15億元,但同比下降72.8%;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52.13億元,降幅亦達到47.18%。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國航的資產負債率為72%,2011年這一指標為71%。
不過,與其他上市航企相比,中國國航目前的負債率還屬于最低,截至今年上半年,東方航空和南方航空的負債率分別為80.51%和72.98%。
“負債率高的高杠桿行業,對航空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如果航空市場突然大幅下滑,或者航企出現運營安全等問題而被停飛,進而影響了現金流,資金鏈就有可能出現問題,而這種情況,目前在國有三大航空身上出現的概率比較小。”一位行業內人士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國內四大航企上市公司都已經陸續完成或宣布了定增融資的計劃。其中,中國國航于今年4月26日宣布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擬募集資金約10.5億元,南方航空也于6月21日公告稱向南航集團非公開發行A股約募集資金20億元。
海南航空則在今年8月完成了80億元的非公開發行融資,而東方航空也在上月宣布通過以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向控股股東東航集團及其全資子公司東航金戎、東航國際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共計約人民幣36億元。幾家航企募集的資金主要都用于償還銀行貸款,以降低負債水平和財務費用支出。
行業基本面
上半年,位列A股虧損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中,航運業2家,鋼鐵企業5家,鋁業1家,電子行業1家,石化行業1家。鋼鐵企業占據半壁江山。
其中,2011年因凈虧104.48億元而成為“A股虧損王”的中國遠洋,今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8.7億多元,同比增虧21.6億元。
上半年,全球經濟繼續疲軟,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國際貿易需求低迷,航運市場運力過剩,供需失衡的矛盾沒有改善,這是中國遠洋業績進一步惡化的主要原因。
查閱中國遠洋的半年報測算發現,截至2012年6月30日,中國遠洋的資產負債率接近70.93%,對于航運企業來說,如果負債率超過60%,銀行信貸方面也會有所收緊。但對于中國遠洋來說,資金周轉似乎還沒有達到捉襟見肘的局面,半年報顯示,其尚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408.18億元。
航運專家陳弋預計,遠洋市場可能要到2013年才會有起色。
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主持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中國遠洋董事長魏家福說,雖然中遠散貨船隊還在虧損,但集裝箱船隊三季度開始扭虧為盈。
另一個期待否極泰來的則是鋼鐵行業。今年以來,鋼材價格市場持續低迷運行,鋼價自4月中旬開始下跌,且跌勢在進入7月份之后加快,截至8月末,主要品種累計跌幅甚至超過20%,創下2010年以來低點。
一家大型鋼鐵企業的管理層表示,盡管鐵礦石等原料價格也在快速回落,但原料畢竟有一定采購周期,尤其是對大中型鋼鐵企業,前期偏高的原料成本也成為鋼鐵生產企業虧損加劇的另一大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的鋼材價格開始反彈,令鋼鐵企業的盈利情況又有所好轉,而進入10月份后的鋼市表現以及低成本原料的逐漸使用,令鋼企扭虧為盈的概率增加。
多方鋼廠、貿易商和業內人士認為,在過去的一個月中,現貨價格已經強勁上漲12%,但隨之而來的卻是需求透支成交轉弱,鋼鐵企業的經營改善,恐難持久。
在標普的報告中,首鋼集團有限公司、河北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被列為財務風險“極大”。
外行”看熱鬧?
評級機構人士指出,標普將中國大型企業與國外成熟市場的大型企業相比,是不合理的;中國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大型企業仍在成長和擴張之中,難免會有一些問題,但財務風險不宜夸大。
標普認為,整體來看,中國大型公司的盈利能力在2009年至2011年有所下降,因中國經濟在2011年下半年開始放緩,幾乎所有行業部門的盈利能力在2011年均較2010年下降。鑒于2012年經濟狀況繼續放緩,盈利能力可能進一步下降。
“一家之言而已,財務風險不等于信用風險,沒必要反應過度,況且標普已經說明沒有考慮政府或集團支持因素。”一位評級業人士表示。
對于鐵道部,標普分析稱,“我們相信鐵道部在面臨任何潛在財務壓力時極有可能從政府中獲得支持。”
對于這份看空中國企業的報告,國內某大型評級機構高管并不認為存在陰謀論,“評級機構本來就該有自己的聲音,這很正常。”他稱,國際評級機構以國外的眼光來看中國,它們主要通過財務報表,看到了資產負債率上升,所以覺得財務風險很高。
上述主管工商企業評級的人士稱,中國經濟還處于高速增長期,與成熟市場不一樣,國外大型公司往往占據一定的市場地位,擁有自己的技術和產品,規模很大,毛利率很高;相形之下,國內企業仍處于擴張期,負債率不斷上升,同時盈利能力比較差。
“老外對中國市場沒有概念,他們不了解其中的游戲規則,直到這幾年才初步了解政府信用。”一位債券私募經理說。
這并不是國際評級巨頭的第一份爭議報告。去年,穆迪曾發布報告稱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可能被低估,引發各界爭議。
(關鍵詞:標普 中國企業 財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