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水采船從鹽湖中采出鹵水,經加工提煉出氯化鉀,剩余的雜質能產出氯化鎂、硫酸鉀鎂肥等副產品———在今天,一粒鹽的旅程足以折射出青海在發展循環經濟的探索之路上實現的歷史性跨越。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發展循環經濟,討論通過了《“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再度引發了公眾對循環經濟發展前景的遐想——
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是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其意義在于探索在于資源開發、工業發展尚處于起始階段,就將循環經濟理念體現在規劃、建設、管理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路徑。
規劃的實施,不僅對推動這一世界上最大的循環經濟試驗區實現科學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而且對于我國其他資源賦存豐富、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走出一條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科學發展之路也將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在察爾汗鹽湖,人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粒粒鹽是怎樣在循環利用中身價倍增的。以廢液老鹵為原料、變廢為寶、投資600億元的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在察爾汗鹽湖的開工建設,拉開了鹽湖鎂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進而進軍鎂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的序幕。
將尾鹽做重要原料生產純堿或燒堿,青海昆侖堿業有限公司將尾鹽“吃干榨盡”后使尾鹽的價值翻了許多倍;青海金峰實業有限公司變生產純堿后排放出來的廢水為“寶”,純堿廢液經過蒸發、加工,可生產出無水球狀氯化鈣以及生產食用、醫藥級無水氯化鈣。
從探路到上路,從單一到多元,從粗放到精細,從“資源富庶、取之不竭”到“可持續利用資源”、“科學善用資源”,柴達木為打造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品牌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為打造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奠定了基礎。
從探路到上路,從單一到多元,從粗放到精細,從“資源富庶、取之不竭”到“可持續利用資源”、“科學善用資源”,青海全力謀劃一批與國家產業政策相符合、技術和工業先進的循環經濟工業項目,著力形成相互依賴和共生的產業集群。
其實,不只是在察爾汗鹽湖,也不僅僅是鹽湖集團在資源的綜合利用方面邁出了探索資源型循環經濟之路的步伐,在整個柴達木盆地,通過延長產業鏈來提高資源再利用水平的方式正在成為企業的自覺選擇。
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一項重大的國家戰略和全局行動,國家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制保障越來越有力。青海發展循環經濟有著良好的資源條件和產業基礎,在基礎設施和配套條件不斷改善、完善的同時,科技支撐不斷加強。
短短幾年,堅持區域規模整體開發、多產業聯動,堅持以產業園區為載體、集群化發展,多領域推動、全方位發展,作為青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戰場,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已初見成效,一個結構合理、優勢突出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正在形成,柴達木為打造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品牌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為打造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奠定了基礎。
擁有資源,是青海人的驕傲。而今天青海人更驕傲的是,善用資源。既要綠起來,還要富起來。抓住循環經濟這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牛鼻子”,從柴達木到西寧再到整個湟水谷地,從西到東,青海循環經濟邁向了提速發展的新路子。
內生式的高效產業發展模式,生成了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更加高級的網狀生態產業鏈,不管是產業鏈條的延伸,還是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都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作為首批(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驗區,柴達木和之前獲批的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間究竟存在著怎樣的關系?在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從鋁錠到鋁合金板、鋁彩板、鋁帶、鋁箔,園區內因產業鏈的不斷延伸,低附加值產品不斷向高附加值產品轉換。甘河工業園區以特色化工產業為主,黑色、有色、特色三大產業中的一體化循環經濟在園區里循環利用最充分、最有特色。
“將甘河工業園區內任何一個企業單獨拿出來其運行成本會很高。而企業層面小循環、園區層面中循環、開發區層面大循環的強耦合使得產業關聯度更加緊密。循環經濟關聯項目的建設讓園區內做到資源、能源互補和園區間資源、產品互補。”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表示。
的確,把鋁深加工成鋁箔、鋁制品,鋁芯做電池或建材,副產品硫酸做化肥原料;把鐵合金項目通過技術改造換成了大的冶煉爐,一氧化碳可回收后與其他產業組合全部消化掉;西寧地區2300余家餐飲單位及食堂每日產生的近120噸餐廚垃圾全部被開發區一餐廚垃圾處理企業進行資源化、無害化的日產日清日處理;甘河工業園內的硫酸可進一步做硼酸、磷酸,南川工業園的磷酸鐵鋰又要用甘河的硫酸作輔料,甘河的硅又是東川工業園內多晶硅的原料……
讓循環經濟提速,不僅讓產品向下游發展延長產業鏈;還要讓下游產品向園區和上游聚集,各自發揮優勢,降低成本,實現資源綜合利用;更要讓企業與企業之間、園區與園區之間、開發區內部形成一個網狀的生態產業鏈結構。
可以說,內生式的高效產業發展模式,生成了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更加高級的網狀生態產業鏈,不管是產業鏈條的延伸,還是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循環經濟提速是一個方向,也是一個積淀豐厚的過程。令人回味的是,在對試驗區和開發區是競爭還是合作話題的探究中,發現以循環經濟為紐帶,兩者之間更多的是合作共贏。
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鄭浩峻認為,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位居省會,區位優勢明顯,勞動力充足,無論是交通還是信息、技術、資源條件都好。如果說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更多的是憑借優良的資源稟賦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則是走資源精深加工路線,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兩個區域之間可以相互彌補,合作發展。
試驗區的企業能生產碳酸鋰,恰好解決了開發區生產鋰電池企業的原料供給問題;開發區生產單晶硅、多晶硅等光伏材料,試驗區的六大產業體系中就有涉及太陽能、風能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試驗區的金屬鎂一體化項目能生產金屬鎂,開發區的企業則可以利用鎂生產鋁鎂合金壓鑄件,雙方的產品互為原料,互相依賴,實現了兩大區域之間的大循環。
在探究中發現:在追求經濟綠色增長的目標中,試驗區和開發區在循環經濟方面不斷提速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與模式,而各有特點的發展模式又促進了西寧、柴達木兩地、青海全省乃至與全國的循環經濟實現區域內的大循環、大發展。
不斷提速的青海循環經濟,開啟了區域循環的新時代,似源頭活水般正在為青海“轉方式、促增長”注入著無限活力。
(關鍵字:鎂 鋰 硅 鉀 柴達木 循環經濟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