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上海,自貿區掛牌后的首個業務受理日,暴雨也澆滅不了各類注冊公司人士的熱情。
官方提供給本報的數據顯示,自貿區服務大廳在當天接待了超過1400人咨詢,當天接待辦理已達577人次。
本報記者發現,首個業務受理日進行業務咨詢和辦理的多為中資貿易企業,并以民企為主。這些企業中,并非都有明確的目標,甚至對進入自貿區后做什么業務也并沒有清晰的規劃。
一位從事服裝貿易的企業負責人趕到服務大廳希望能夠在自貿區內注冊一家企業,“現在感覺區內區外也沒有太大差別,但不管怎樣,要先進來再說。”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自貿區不同于一般開發區,“不是一般開發區優惠政策的運作實施,而是國家進一步對外開放和與國際規則接軌的試驗田。”
而對于這一試驗田中將有哪些內容復制、推廣到區外,簡大年表示,自貿區內制度創新、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功能拓展、自貿區內法制保障等都將是未來復制、推廣的內容。
“制度創新是核心領域,包括投資管理體制、金融制度、事中事后過程管理以及貿易監管方面的創新。”簡大年說。
簡大年透露,目前自貿區管委會正在進行考核評估機制的框架設計,預計年內搭建完成,“這是一個逐步探索實踐的過程,其中既包括對企業的跟蹤評估,又包括對政府工作的跟蹤評估,可能會有第三方、企業和政府部門共同參與。”
而對于自貿區內的稅收政策,自貿區內稅務部門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由于此前保稅區內過渡性的稅收優惠已經到期,目前自貿區內的企業所得稅已經與區外沒有太大區別,而稅收政策主要體現在投資和貿易兩個領域。
(關鍵字:上海 自貿區 中資 民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