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來,青海科技工作緊緊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堅持把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中心工作,集成科技資源,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推動青海綠色發展,推進青海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三區”戰略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
在農牧業生產領域,一系列農作物品種的突破極大釋放了農業生產力,糧食單產十年間增加37公斤;油菜種植區海拔升高200多米,生育期縮短了20多天,平均畝產提高8.7%;馬鈴薯畝產最高紀錄達5650公斤,使我省成為全國馬鈴薯高產區。推廣“種草養畜”關鍵技術,使鮮草產量達到3455kg/畝,較上年提高37.71%;海南州過馬營鎮成為全省牧區活畜交易量最大的地區,為周邊地區草地生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樣板。針對柴達木地區干旱缺水問題,聯合中科院地理所等單位,開展了膜下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種植技術研究示范及節水成套裝備生產,實現每畝節水50%、節肥30%以上。
在新能源技術領域,開發能實現數萬面定日鏡協調控制的分布式網絡化追日跟蹤技術與系統、高聚焦比鏡場優化設計軟件,完成了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10MW級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建設,填補了我國太陽能光熱電站并網發電的空白,為我國建設并發展大規模應用的商業化太陽能熱發電站提供了強力的技術支撐與示范引領。攻克了多晶硅生產四氯化硅處理、單晶硅生長控制和多線切割等核心技術,基本形成了多晶硅冶煉、多晶硅鑄錠、單晶硅拉晶、切片、電池片、光伏組件、青海光伏電站終端市場為一體的相對完整的光伏產業鏈;攻克了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的高性能磷酸鐵鋰合成技術、鎂基鋰電池正極材料高低溫技術,并在青海泰豐公司建成了國內最大規模的自動化磷酸鐵鋰規模化生產基地。
在新材料技術領域,解決了生箔復合添加劑的制備技術、表面處理工藝技術等產業化共性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了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的專用高檔電解銅箔,產能達到2.5萬噸/年高檔電解銅箔,市場占有率達43%,青海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為此榮獲2013年度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榮譽稱號。支持青海三工鎂業公司通過技術創新,自主研發試制出新型高電位鎂合金犧牲陽極、AS系列耐熱鎂合金、稀土鎂合金和含鋯鎂合金等系列產品,形成6.3萬噸/年鎂合金錠、棒材、犧牲陽極、擠壓型材的生產能力,填補了我省鎂合金生產的空白,并構建了從礦山、硅鐵、原鎂到鎂合金及各種擠壓型材的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實現產值3.5億元。一系列科技突破推進了低附加值的普通鋼材延伸生產出高附加值的高強度鋼拉桿和錨桿、高速鐵路軸承用鋼、風力發電軸承用鋼、高品質釬具鋼、高速鐵路機車用鋼等產品;從電解鋁的生產延伸到深加工出電子鋁箔、鋁型材、鋁合金型材等產品;銅和廢雜銅被開發生產出光亮銅桿、電解銅箔等專用高檔產品。
在鹽湖化工領域,研發了固體鉀礦強制浸泡溶解轉化開采方法,建成了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10萬噸尾鹽溶解—熱溶結晶法高品質氯化鉀示范裝置和100平方公里固體鉀礦溶解轉化示范基地,固體鉀溶解率高達80%以上,鹽湖新增鉀資源量達到2.368億噸,相當于再造2.4個察爾汗鹽湖,可新增經濟效益2230億元。“固體鉀礦的浸泡式溶解轉化方法”發明專利獲得中國專利優秀獎。同時,鉀肥生產鉀回收率由原來的55%提高到現在的63%,使國產鉀肥自給率提高10%以上。
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實現了從普通數控機床生產到高專業化的鐵路數控車輪車床、大噸位400噸數控機床、飛機起落架專用機床的生產;成功研制出我國首臺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連續油管作業設備;開發出國內最先進的餐廚垃圾處理系統,實現了餐廚垃圾無公害處理。
在生物醫藥領域,高原特色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在集成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攻克了白刺、沙棘、枸杞鮮果采收、預處理、貯藏及其有效成分提取技術,高純菊粉和低聚果糖產業化技術,冬蟲夏草菌絲發酵基配方和培養液過濾技術;中藏藥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攻克了七味胃痛膠囊、丹珍頭痛膠囊等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形成我省特色生物產業規模。
在輕工紡織領域,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與設備,攻克了羊絨高效分梳自動控制關鍵技術,實現了羊絨高效分梳自動控制;攻克了高原地區紡5.8tex精梳無結紗的關鍵工藝技術,實現精梳高支紗各項指標達到烏斯特2007年公布25%水平;攻克了太陽能酶解洗毛工藝技術;掌握了阿克明斯特織機紡織藏毯工藝技術。
(關鍵字:科技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