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壽寧縣生態硒鋅產業協會成立,47名來自全縣從事硒鋅產業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的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成為首批會員。
“協會的成立標志著壽寧硒鋅產業開發又邁出重要一步。”新當選的第一屆壽寧縣生態硒鋅產業協會理事長、福建謙謙一葉茶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先壽欣喜地說,協會將發揮服務、自律、協調等作用,營造政府民間同向發力的“正能量”。
硒鋅“相印”優勢疊加
壽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平均海拔800米,為福建省平均海拔最高的縣份之一,是發展高山無公害綠色生態農業的理想區域,先后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油茶產業發展重點縣”、“中國名茶之鄉”等稱號。
2012年來,在省委組織部、省地勘局等單位的掛鉤幫扶下,省地勘局進行全面勘查發現,壽寧土壤富含硒、鋅元素,其中,富硒土地面積58.2萬畝,富鋅土地面積68.8萬畝,分別占到全縣土地面積的25.8%和32.2%,且互為交集,硒、鋅“雙富”。
來自省地勘局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壽寧土壤中硒平均含量大于0.4mg/kg,遠高于福建省已調查土地中硒平均含量的0.33mg/kg;鋅平均含量為79.5mg/kg,也高于福建省已調查區域平均含量的72.4mg/kg。尤為難得可貴的是,相比與省內外其他一些地方的勘查發現,壽寧的土壤具有硒鋅雙元素疊加、無重金屬污染、生態環境優良等特點。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硒鋅“雙富”且沒有重金屬污染的“綠色”土壤與別具一格的高山小氣候等優勢疊加,讓壽寧在做大做強綠色生態農業中更多了一份厚重與自信。
2013年底,壽寧縣迅速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掛帥、20多個部門和8個富硒富鋅鄉鎮為成員的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并制定出臺《壽寧縣生態硒鋅產業開發工作方案》,一場寄“硒”于希望、向“鋅”要興旺的產業開發迅疾展開。
夯實基礎厚積薄發
“必須發揮資源效益的最大化來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面對“忽如一夜春風來”的寶貴資源,壽寧縣委書記卓曉鑾第一時間表示,要加強規劃引導,夯實基礎,厚積薄發,高起點推進產業開發,避免盲目無序、一哄而上的蠻干和由此帶來的隱患。
按照這一思路,壽寧在加強富硒富鋅土壤資源保護的同時,先后在南陽院洋、清源陽尾、大安亭溪等富含硒、鋅的鄉鎮、村設立3個工作區,采集農產品樣品委托福建省分析測試中心進行檢測,全面跟蹤、掌握不同區域、不同季節、不同農產品的硒、鋅含量,進一步摸清“家底”,為從中篩選若干更具競爭力的區域和農產品進行重點開發、培育、示范、帶動提供依據。目前,送檢農產品樣品已達上百個。
同時,壽寧還先后組織人員兵分多路,深入江西豐城、貴州鳳崗、廣西巴馬、湖北恩施及福建詔安等省內外一些富硒產業開發先行區參觀考察,學習借鑒,以借力使勁,借梯登高,少走“彎路”,后發趕超,并于今年5月,舉辦了壽寧縣生態硒鋅產業開發推進會,邀請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地質大學和江西豐城市等省內外專家、學者為壽寧生態硒鋅產業開發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在內外廣泛考察調研、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目前壽寧已確定打造‘中國硒鋅綠谷’的發展目標,正積極爭取國家有關權威機構盡早授牌。”卓曉鑾說,同時,已委托中國農業大學抓緊編制壽寧生態硒鋅產業發展規劃,力爭整個產業高起點高標準健康發展。
8月3日,在大安鄉亭溪村的壽寧超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里,業主陳宜忠與找上門來的晉甜食品、南陽食品、正和股份聯合公司等上市食品企業負責人洽談合作開發事宜。
在今年寧德“6·16”投洽會上,超綠系列富硒富鋅農產品賣出了雞蛋10元∕個、大米80元∕公斤、紅米100元∕公斤的好價位,聲名鵲起。
在推進硒鋅產業開發中,壽寧把培育龍頭、打造品牌作為重要一環,圍繞茶葉、油茶、水稻、水果、蔬菜、中藥材及畜禽等支柱、特色產業,目前已引進和扶持包括超綠農業在內的5家富硒富鋅產品龍頭加工企業,并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富硒富鋅區域建立了8個示范基地,走“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
為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和產業開發,壽寧正抓緊建設覆蓋全縣的物聯網工程。在福建川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里,眼下,物聯網前端的有關機械設備部分已完成安裝調試。“過不了多久,我在手機上也可隨時隨地察看了解農作物的情況。”公司負責人吳龍景高興地說。
按照打造“中國硒鋅綠谷”的發展定位,壽寧在加強宣傳推介的同時,正邀請有關專家指導幫助建立產品技術操作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并依托已成立的壽寧縣生態硒鋅產業協會,對富硒富鋅農產品實行“統一準入、統一品牌、統一商標、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包裝”的“六統一”管理,防止可能出現的濫用品牌、魚目混珠、自擺“烏龍”等亂象,打響壽寧富硒富鋅農產品品牌,搶占市場競爭制高點。
“富硒富鋅資源的開發利用,點燃了壽寧生態農業轉型升級的強力新引擎。”卓曉鑾表示,將舉全縣之力,好中求快,變資源“看點”為市場“賣點”,加快壽寧“百姓富、生態美”小康社會建設。
(關鍵字:硒 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