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財政部發布了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1~11月,與上年同期相比,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營業總收入和利潤總額同比增幅放緩,交通、鋼鐵、汽車、建材和電力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有色、煤炭、化工、紡織和石油石化等行業利潤總額負增長。
1~11月,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434099.2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中央企業266059億元,同比增長3.3%;地方國有企業168040.2億元,同比增長4.8%。1~11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22383.7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中央企業16391.2億元,同比增長6.1%;地方國有企業5992.5億元,同比增長0.5%。
面對這樣的數據,國資委主任張毅在12月22~23日召開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連用了幾個“不容易”評價。張毅稱,央企要主動適應新常態,既要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又要追求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明年企業經營所面臨的挑戰仍然存在,“穩增長”依然是國資委對央企的要求。
年初開始,中國的經濟增速在“三期疊加”(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背景下逐季放緩。鋼鐵、有色、造船、煤炭等重化工行業都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而這些行業又正是央企扎堆的領域。在經濟增速放緩時,央企擔負起了“穩增長”的職責,通過一年的切實降本增效,中央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自2008年以來首次實現了下降。
展望明年,經營環境依舊不輕松。張毅認為,從需求看,國內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傳統產業、房地產投資相對飽和,消費增長潛力難以充分釋放,這都將導致市場空間收縮,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從產能看,大部分央企都面臨產能過剩、產銷銜接不暢的巨大壓力。從價格看,石油價格幾乎“腰斬”,其他大宗商品價格還會波動。對大型能源、資源企業效益將產生較大沖擊。伴隨著經濟增速減緩,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現,特別是資金、匯率、債務等風險相互交織、集中暴露,可能形成系統性風險,甚至危及企業生存。
國資委提出,明年仍要“全力以赴保增長”。要注重提高經營績效,培育新的效益增長點;進一步做好降本節支的工作,大力壓縮非生產性支出;切實加大減虧、扭虧力度,一企一策、一品一策,盡早堵住“出血點”,清理不必要的參股公司和殼公司;切實加強風險管控,加大對融資性貿易、金融衍生業務、擔保、債務、墊資建設等風險的管控,完善風險防范與化解措施。
(關鍵字:有 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