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實施近兩年來,對于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去年上半年中國科協組織的第三方評估顯示,2015年商事制度改革推動GDP增長0.4%。”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張茅表示。2月22日,張茅在國新辦就“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據張茅介紹,商事制度改革實施兩年來,首先是激發了市場的活力和發展動力。如2015年全國新增市場主體達1479.8萬戶,同比增長14.5%,其中企業433.9萬戶,比上年增長21.6%。新增主體注冊資本28.99億元,增長52%,企業戶均注冊資本為652萬元。北京中關村平均每天誕生222家企業,去年全國日均新增企業1.2萬家,2014年是1萬家,改革之前是6900家。
二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15年新增企業中,第三產業企業數量超過80%,從而使整個企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服務業)占比達到74.8%,比上年增長1.5%。特別是一些新興的業態,如網絡服務、電子信息產業、教育、醫療這些企業的數量均在不斷增長。符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方向。
三是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企業信用程度有所提高。
四是促進社會就業和全社會創業就業觀念的改變。過去就業更多的是依靠國營,現在新的企業90%以上都是個體私營企業。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每個企業平均吸納就業人數7.4人、個體工商戶吸納就業人數2.9人。由此推算,2014年新增就業1200萬人,2015年新增就業1400多萬人。
五是工商注冊便利化步伐大大加快。現在登記一個企業的時間比過去大大縮短,特別是實行 “三證合一,一照一碼”之后,給企業帶來了更多方便。另外還有一項措施,過去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的企業將近2000家,下放權力以后,90%以上都下放到各地。
張茅表示,為了進一步完善企業退出市場的機制,國家工商總局對退出企業試行“簡易注銷”的改革,以方便企業退出。“去產能”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之一。目前國家工商總局正在穩步推進未開業企業、無債權債務企業、個體工商戶注銷流程的簡化和完善。
(關鍵字:商事制度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