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召開亞太區經濟展望報告會,此次報告會下調了2016及2017年全球增速預期分別至3.4%和3.6%,而上調了中國今明兩年經濟增長的預期至6.5%和6.2%,比之前的預測上調了0.2個百分點。中國也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4月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唯一上調本年度經濟預期的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大家已十分熟悉,它是1944年7月在布雷頓森林會議簽訂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于1945年12月27日在華盛頓成立的。與世界銀行同時成立、并列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之一,其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其中對世界貨幣產生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它創設的“特別提款權”,中國已于2015年11月30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并對其貨幣基金權重產生較大影響,占比為10.92%,成為僅次于美元和歐元的第三大權重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在現實語境下,具有三方面重大意義:
首先,它表明該組織已看好中國經濟增長趨勢,等于在向世界宣告人民幣成為“特別提款權”五大貨幣之一,不僅得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自我高度認可,還證明了人民幣將會在國際經濟事務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國際計價及交換功能,并對促進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大家知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國際金融中的地位和作用將越發突顯,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舉足輕重作用,作為該組織成員國之一的中國經濟能首先獲得該組織官司方上調經濟增長預期,實質是該組織通過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在為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作廣告,也是該組織更加看重中國經濟發展潛能的表現,也等于是向世界各國宣告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設的“特別提款權”中將發揮日益重要影響。最終告訴世人:世界經濟增長離不開人民幣,沒有人民幣參與的世界經濟將失去更強大的發展動能。
其次,它表明該組織已看到中國經濟增長潛能,等于向世界上一切看空中國經濟的各類評級機構以有力回擊,不僅是對中國經濟正視和鼓勵,更是告訴了全世界人民應對中國經濟活力和朝氣充滿信心。眾所周知,自3月以來,位列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的穆迪和標普據以我國政府債務上升、外儲下降、推進改革有不確定性等理由,接連下調中國評級展望,中國政府對此表示極大不滿,因為這兩大機構下高評級理由缺乏全面性、客觀性和科學性,存在受其他國家操縱有意唱空中國經濟之嫌。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絕非空穴來風:一方面,該組織看到了最近中國經濟增速明顯,因為刺激經濟增長政策成效已露端倪。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經濟首季業績耀眼,各方面都呈現積極喜人變化趨勢:一是GDP增速為6.7%,雖一直呈放緩趨勢,但這是調整經濟結構和推進供給側改革、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結果,且其基數較大,增長潛力仍然巨大。二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7%;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10.5%,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767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6.2%,增速比1-2月份提高3.2個百分點,這表明國內投資和內需都已進入復蘇狀態。三是國家統計局發布4月份制造業及非制造業指數,制造業PMI 50.1,高于50的枯榮線;官方非制造業PMI53.5。這都表明中國制造業呈回暖狀態。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政府債務率、財政赤字、外匯儲備等幾個指標,依據國際標準,當前中國財政赤字占GDP比重在3%以內,累計國債余額占GDP比重在20%左右,均在公認的國際警戒線以內;外匯儲備下降到3.2萬億美元,雖說受到資本外流影響,但更多因素是中國政府主動調整外匯儲備結構的結果,且目前這一外匯儲備水平足以應付中國金融經濟穩定需要。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相信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速高于6.5%,提高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算是人之常情。
再次,亞洲各界大都屬經濟發展中國家,其經濟增長雖存在不少瓶頸及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但因為中國身處亞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自身經濟總量龐大,人口總數也是亞洲第一,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會帶動亞洲乃至世界經濟增長。尤其,亞洲地區對中國經濟的敏感度不斷上升,中國經濟的再平衡于中期內對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帶來好處。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區主管官員的話,亞洲經濟只要解決好了信貸危機以及加強銀行杠桿作用等方面問題,就會繼續保持潛力性增長;且只要亞洲繼續增強實力,仍能繼續保持全球經濟引擎地位,亞洲在世界經濟中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正因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看到了亞洲經濟增長潛力及中國在亞洲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堅信中國在未來幾年發展中一定會拼發出較大經濟增長潛能,所以調控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亦在情理之中,絕非盲目矯情。
(關鍵字:國際貨幣 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