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的熱度就像外面的高溫。”國務院法制辦《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條例(征求意見稿)》發布翌日,一場高規格的“2017中國PPP投資創新論壇”在上海舉行。財政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以及地方政府、學界、商界的專家和企業家達成的共識是:中國PPP投資迎來戰略機遇期,但要規避風險、行穩致遠,理念、政策和制度必須進行全面創新。
“中國PPP發展已經駛入快車道,進入活躍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致辭中引用財政部數據,說明PPP項目數量和投資規模大幅增加:截止到2016年底入庫項目11260個,投資規模13.5萬億元;“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PPP項目已經覆蓋了五大洲25個國家。無論質量、數量、規模、范圍或者影響度,中國堪稱全球最大的PPP市場。王一鳴認為,PPP項目建設和發展的規范有序,將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打開空間。
但是,PPP項目市場準入、融資機制、誠信規范等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聯主席王志雄自稱,“在這三個P中代表過一個P,現在又服務于第二個P。”
根據他的體會,“凡是有保障的、有盈利的PPP項目,民營資本取得還有一定的困難;PPP投資周期一般要長于公共部門領導的任職周期,新人不認舊賬的情況也令人擔憂;無論是公共部門償債機制,還是市場的發債機制,還沒有找到很好的、合理的辦法;民營資本合作營運過程中全周期的規范和自律,也仍須完善。”
“沒有風險分配怎么做到權責明晰?怎么做到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怎么為結果負責?”財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認為:“如同一輛車沒有剎車非常危險,我們上了一個龍頭,就是10%的財政可承受能力,但地方還是有變相逃避管理的。后門關死了,斜路、歪路關死了,管理機制如何進行適應調整?亟待研究。否則地方債務風險還沒有化解,財政又會增加新的‘傷疤’。”
“財政一毛不拔,事業興旺發達。”王國平是中共浙江省委原常委、杭州市委書記,現任杭州城市學研究理事會理事長。對于新型城鎮化“錢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他建議探索“XOD+PPP”復合新型模式,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土地進行一體化開發利用,形成土地融資和基礎設施投資之間的正反饋關系,通過投入改善企業的生產環境和居民的生活質量,從而帶動土地的增值,反哺城市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孟春參與了兩次大規模的PPP政策實施評估。他對投資創新提出了政策建議:“凡是市場機制能夠發揮作用的,都盡量采用PPP來吸引社會投資與管理。要拋棄政府完全兜底的變相融資,以及不敢為、不想為、無所謂的作風,推動PPP行穩致遠。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體系,要從準入到運營統一監管機構,加大信息公開,實行問責機制,實現政府、社會資本、公眾的共贏,激發民營資本參與PPP的熱情。”
中國PPP基金公司總經理劉隆文介紹了PPP投資創新的探索:“PPP不是融資,但融資是PPP最重要一環。怎么創新性地進入項目,更有力引領社會資本方、引領政府運作規范的PPP項目,需要政策導向和制度設計的創新。”
“我們經歷了孤獨的探索,也享受了被認可的喜悅。”龍元建設集團總裁賴朝暉分享了從傳統建筑承包商轉身弄潮PPP的故事。“這三年來,我們累計實現400多億元的項目落地,入庫率達到了100%,遍布全國13個省份。”龍元還發起中國首家專注PPP和基礎設施行業的數據公司,提供PPP交易大數據以及全生命周期資產管理和績效評估服務。“這是任何企業家都難以抗拒的事業。但合規是民企的立命之本,不合規、不入庫、有融資硬傷的項目不能做。”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研究中心主任李開孟認為,第一代PPP已經在很多國家推廣應用。中國過去三年進行的PPP建設,是把第一代PPP進行本土化。但第一代PPP必須創新,向第二代PPP轉型,即把PPP作為一個促進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率提升的工具,但這仍然不是最終目的。第三代的概念是把PPP作為實現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工具,通過PPP模式的創新來平衡效率和公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余斌主持了論壇開幕式。2017中國PPP投資創新論壇是一個由國家級智庫、國家級媒體搭建的全國性PPP交流平臺,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時報社和龍元建設集團聯合主辦。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國研經濟研究院、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作為支持單位,邀請近1000名各界嘉賓參會。
(關鍵字:PPP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