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國工業經濟延續一季度的良好開局。工業增速處2015年以來的高點,出口交貨值處2012年以來的高點,工業企業效益增速維持高位,工業投資增速延續去年四季度以來的企穩態勢。這些成績來之不易,表明工業新舊動能轉換取得一定成效,但還需清醒認識到,當前工業經濟運行中一些長期性、結構性問題亟待解決,下半年,影響工業經濟走勢不確定性因素猶存。
運行特點及原因簡析
(一)工業經濟穩中有升
今年上半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較去年全年加快0.9個百分點,為2015年以來季度增速最高點。工業新舊動能轉換呈現兩大特點:一是新興產業發展加快,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6.2和4.6個百分點。二是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效應初顯,專業設備制造、載貨汽車、家具、家電等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鋼鐵、有色等上游行業企業效益保持高增長態勢。
(二)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共同發力
一是消費平穩增長。前期房地產熱銷刺激家具家電、裝修消費需求逐步釋放,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二是工業投資企穩回升。從三大領域看,制造業投資穩中有升,增長5.5%;基建投資增速維持20%以上的高位;房地產開發投資保持8.5%的快速增長態勢。三是出口保持中高速增長。受外需回暖、人民幣貶值、出口信心增強等影響,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10.9%。
(三)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保持高位
今年上半年,PPI同比漲幅創近年新高,二季度高位回落,6月份PPI環比下降0.2%,企業效益增速也有所回落。1—5月,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2.7%,自2月份達到高點以來持續回落。從41個大類行業對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看,傳統產業仍是主要支撐,貢獻率達到72%,先進制造業貢獻率為22%。
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去產能壓力猶存
一是煤炭去產能難度加大。今年去產能將全部涉及目前正常生產的煤礦,關停難度加大;企業內部消化冗員的空間逐步縮小,去產能過程中人員安置問題仍是難點。二是市場倒逼力量削弱。1—5月鋼鐵、有色行業利潤分別同比增長93.5%和57.5%,企業效益持續好轉,違規新建產能和已封停設備復產可能性增加。三是財政部鼓勵去產能專項獎補資金實行早退多獎,客觀上對去產能企業的激勵效應逐步減弱。
(二)工業投資企穩回升基礎不牢
一是制造業投資增速能否企穩還需密切關注。伴隨PPI環比增速連續三個月為負,企業效益增速逐步趨緩,將影響企業投資積極性。二是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趨緩。貨幣供應速度放緩,資金面明顯收緊,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受限;同時一系列樓市調控政策出臺,房地產企業對投資將趨于謹慎。三是基建投資高速增長基礎不穩,主要原因是政府財政發力穩增長不可持續、PPP項目落地實效不夠、預算約束等。
(三)脫實向虛削弱產業競爭力
一是資金等生產要素脫實向虛影響實體經濟創新動力。今年以來,我國本外幣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速明顯低于2014年、2015年增長水平;本外幣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占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自2011年以來逐季下降。二是經濟脫實向虛影響我國產業競爭力。上半年,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8%,超過英、美、日、德等經濟體;而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低于預警監測30%的標準。
(四)新舊動能轉換任重道遠
一是新興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但其規模仍很難與傳統產業等量齊觀。今年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但占工業比重僅有12%。二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帶來的經濟增長多是替代性增長,對穩增速貢獻有限。三是新動能的培育既需要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的足夠投入,也需要體制機制等領域的深層次改革,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也將是一個長期過程。
下半年走勢判斷
(一)發達經濟體溫和復蘇,新興經濟體受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沖擊緩慢復蘇
從發達經濟體看,美國經濟延續溫和擴張態勢,6月制造業PMI達57.8%,通脹有所回落,就業溫和增長;歐盟經濟復蘇勢頭漸趨增強,6月制造業PMI高達57.4%,5月工業生產指數處五年來高點,工業生產持續擴張,進出口明顯加快;日本經濟將低速擴張,制造業PMI、采礦業和制造業生產指數均處三年來最高水平,但消費難顯著增長。
從新興經濟體看,巴西經濟呈弱復蘇波動態勢,6月制造業PMI環比回落,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巴西總統面臨彈劾危機等將沖擊巴西經濟;南非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制造業生產指數持續下降,貿易表現疲軟,國內政局動蕩,投資者信心不足;印度經濟有望企穩,制造業PMI處較低水平,工業生產指數環比回落1.1個點,但新版貨幣流通逐漸正常、《商品服務稅法》減輕企業稅負成效顯現,印度經濟增長前景明朗;俄羅斯經濟將平穩復蘇,6月制造業PMI環比回落2.1個點,工業生產指數增速顯著回落,消費和出口有所改善。
(二)我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形成加速,工業經濟增速有望小幅提升
一是消費將平穩增長。居住類消費增速放緩;汽車消費平穩增長,但汽車購置稅優惠政策將于2018年全面取消,年底汽車消費可能大幅增長;石油及制品受價格影響,將小幅回落。共享經濟、互聯網消費、海外購熱潮等正逐步釋放出增長新動能。預計2017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
二是工業投資增速有望筑底企穩。從三大領域看,下半年,制造業投資將有望回升,房地產開發投資快速增長,基建投資高速增長。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效應初顯,市場環境將逐步好轉;投資結構逐步優化,高技術產業和技術改造投資力度加大。預計2017年全年工業投資增長5%左右。
三是出口增速穩中趨緩。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有利于我國出口。但從今年4月下旬以來,部分國家/地區如歐盟出臺新規,提高玩具安全標準,我國玩具出口面臨國外技術性貿易保護加嚴的局面。預計2017年全年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8%—10%。
(三)區域發展新格局初具雛形,區域新動能加快培育
一是東部地區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工業增速自去年11月以來筑底回升,今年6月同比增長8.2%,4、5月份保持6.5%的平穩增勢。各省市加速布局先進制造業,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增長,但先進制造業規模尚難以彌補傳統產業下降的缺口。
二是中西部地區工業增速穩中趨升。今年6月,中部和西部地區工業分別同比增長8.5%和7.9%。近幾年,中西部地區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建設、承接產業轉移,投資增速達10%以上,表現出巨大投資潛力,將支撐中西部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但在去產能背景下,以煤、焦、電、鋼為主的山西、內蒙古等地將面臨限產、停產。
三是東北地區工業增速趨穩。今年6月,東北地區工業增長1.7%,今年3月結束負增長態勢,并保持三個月的持續回升。另外,今年3月,國務院發布《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確部分地市建立對口合作關系,加快復制推廣東部地區改革創新舉措,共建合作平臺,有力支撐東北工業回暖。
總體來看,下半年,我國工業增速將延續平穩增長態勢,預計2017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5%左右。
對策建議
(一)多措并舉,打好去產能攻堅戰
一是加快建立市場化退出機制,在煤炭、鋼鐵等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建立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試點,并推廣到有色、建材等行業。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要求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企業,進行關停并轉或剝離重組。二是減少無效和低效投資,從源頭控制落后產能,重點落實煤、電等行業“消一批、緩建一批、緩核一批”的政策,減輕后期去產能工作難度。三是積極開展有色、船舶等行業的去產能工作,深入探索資產債務規范處置的方式方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債轉股。四是去產能政策應與宏觀政策相配合、與需求側的穩增長有機結合、與技術升級和產業布局調整緊密聯系,在抑制產能過剩的同時推進行業轉型升級。
(二)狠抓落實,激發投資活力
一是增強制造業對投資的吸引力,深入結合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具體任務,尋找國家產業政策和傳統制造業變革的契合點,設立產業投資基金,鼓勵以先進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改善企業投資預期,增強投資信心。二是充分激發民間投資積極性,鼓勵民營企業通過發行債券進行融資,加大對優質民營企業上市支持力度,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三是繼續降低民間投資準入門檻,引導民間資本流向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等新興行業。四是通過PPP等方式為基建投資提供持續穩定的融資,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對工業行業發展的拉動力,充分發揮基建投資的經濟穩定器作用。
(三)深度融合,促進虛實共舞
一是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改善企業生存環境,促進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向實體經濟聚集,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實體經濟回報率,提升實體經濟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二是積極推動金融體制改革,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增強金融對實體經濟服務的能力。三是繼續做好產融合作試點城市示范工作,積極探索產融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路徑,強化金融對產業的支撐作用,營造產業與金融良性互動、互利共贏的生態環境,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四)步步為營,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一是加快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在智能識別、納米級芯片、基因工程、新材料等前沿技術領域積極尋求突破,搶占戰略制高點,引領新興產業發展。二是加強對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的監管,引導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快速形成有效供給,并構建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充分釋放新興市場的需求。三是大力推動傳統制造業與大數據、物聯網、工業設計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加強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打造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系統,利用新技術、新模式加速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煥發出新動能。
(關鍵字: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