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企業界產生強烈反響,在企業家中引發共鳴。結合企業自身實際,筆者談幾點個人感受。
增強產業自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經過30多年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非常不容易。民營經濟從來都是“一有陽光就燦爛”“一遇雨露就發芽”,在浙江工業經濟中,民營經濟更是占了大半壁江山。
天能集團歷經30多年發展,筆者體會非常深刻:民營企業從來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總是在不斷攻堅克難、解決問題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創業初期,天能集團一沒政策、二沒資金、三沒技術,靠的是走遍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的“四千四萬”浙商精神,才把企業發展壯大起來,不僅擁有了強大的市場品牌、管理能力和人才隊伍,還造就了一批善于創業創新的生力軍,發展基礎打牢了,底氣更足了。
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浙江省的傳統動能仍在、新動能蓄勢強勁,蓄電池產業更是經歷了幾次大轉型,形成了從“電池制造—廢電池回收—鉛再生—電池制造”閉環式產業鏈,完全有能力為浙江經濟發展貢獻更大力量。特別是《意見》提出“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更是讓我們信心倍增,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當下,我們應當對自身發展的優勢、潛力和機遇有清醒而客觀的認識,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產業發展自信,相信未來,再造一個新天能、發掘一片新藍海,一定指日可待。
實現科技自強
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把企業發展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境地,很少再有別人模仿不了、唯一性技術的競爭優勢。企業要想實現轉型、可持續發展,必須有強大的科技作后盾。
隨著全球一體化、制造智能化加快推進,若干頃刻間足以讓現有科技、產業、規則、投資和價值“歸零”的顛覆性技術悄然興起。《意見》支持企業家創新發展,讓筆者清醒認識到,要做國際化企業、百年企業,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因為一個核心技術突破,遠比一萬個普通技術革新更重要。天能集團每年都拿出銷售收入3.5%以上資金用于研發,打造一支由國內外頂級專家、重點技術人才和骨干力量組成的創業創新領軍型團隊,重點加快前沿、顛覆性技術研發,以搶占科技制高點。
筆者深深感覺到,中國制造業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高端需求,因為產品科技含量越高,更新換代速度就越快,所以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子還在于科技升級。天能集團要搶抓這個契機,必須勇于創新、敢于擔當,把更多精力放到技術研發、提高品質、轉型升級上來,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保持發展自立
習近平總書記重塑“親”“清”政商關系,《意見》再次強調,讓民營企業吃了“定心丸”,為中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增強了我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企業發展的信心和對社會的信譽。
天能集團發展實踐證明:只有對黨和政府講實情,對領導干部說真話,互相信任,暢通交流,才能抓住機遇,有效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天能集團從村里走到縣里,從省內走向全國,在浙蘇皖豫四省有八個生產基地,與各級政府和領導打交道。一直以來,天能集團都是良好政商關系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各級黨委、政府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載體,以“店小二”姿態“端著菜”進企業,熱情服務企業,幫助企業減負,讓筆者等人深受感動。我們懂得感恩,更加珍惜感情,在守住底線、不踩紅線的基礎上保持了健康發展。天能集團守法經營、誠信經營,全力把企業做好,這是本分;每年為國家和地方財政多交稅,為社會提供更多就業機會,這是企業最大的責任。
浙江是美麗富庶之地,廣大民營企業家熱愛這里的山水和人文,一直駐守在家鄉。《意見》鼓勵企業家干事擔當,浙江省委、省政府積極倡導浙商回歸,凝聚了發展的強大合力。天能集團積極響應,近兩年總投資50億元,新上了鋰電、儲能電池、30萬噸廢舊蓄電池清潔化回收處理及綠色制造產業園等大好高項目,著力補齊高端制造、新興產業兩塊短板,力爭到2020年新興產業對企業增長貢獻率在60%以上。
我們只有把帶領創業、帶頭創新,作為一種社會責任、一種使命擔當,不斷追求事業的幸福感,才能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歷史舞臺上譜寫華彩篇章!
(關鍵字:天能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