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礦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國其他行業的發展。
中國礦業加速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國礦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化是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是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20世紀初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3%,2050年預計將達到70%左右。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仍在加速,1980年的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19.4%,1996年占29.4%,2006年占41.3%(世界城市人均為49.2%),2007年城鎮人口已達5.77億人,占總人口的43.9%。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礦業城市的興起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一大批大型礦產地的發現和勘探開發的成功,在我國那些原是荒無人煙或人煙稀少的窮鄉僻壤地區有400多座新興礦業城鎮拔地而起,如大慶、包頭、金昌、白銀、嘉峪關、克拉瑪依、大同、平頂山、淮南、淮北、陽泉、烏海、鞍山、本溪、阜新、盤錦、松源、七臺河、雞西、銅陵、馬鞍山、新余、德興、三門峽、黃石、郴州、云浮、銅川、石嘴山、東營、個舊、攀枝花、白云鄂博、包頭等,大大加快了我國城市化的進程。有一個不很精確的統計,1980年全國有礦業城市43個,占當時全國城市總數的9.8%,1997年在全國666個城市中有礦業城市160個,占25%。可見,礦業城市的興起在全國城市化進程中起的重要作用。
礦業城市不只是眾多的人與資源在地域空間上的簡單疊加,而是以人為主體、以自然資源為依托、以經濟活動為基礎、以社會發展為紐帶,相互聯系極為緊密的有機整體。同時,礦業城市也是一個區域物質財富、精神財富高度聚集的場所,是一個區域人、財、物的聚集中心和中心市場,它所固有的輻射力、吸引力和綜合服務能力,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巨大的帶動作用。如攀枝花,從1965年開始,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最大的釩鈦生產基地,周圍輻射20萬平方千米、擁有2000萬人口,成為川滇交界地區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的中心。
礦業城市的興起為促進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據粗略統計,礦業城市為國家提供了93.6%的煤炭、90%以上的石油、80%以上的鐵礦石、70%以上的天然氣。礦業城市已成為提供礦物能源與原材料的主體。
中國礦業促進了神州大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礦業的發展,特別是礦業城市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區域經濟格局,對我國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由于中國客觀地質條件的影響,在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邊遠地區,礦產資源比較豐富,通過礦產資源的開發和礦業城市的興起,對于這些地區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如黑龍江的大慶、內蒙古的白云鄂博、包頭和烏海,新疆的克拉瑪依、甘肅的金昌、白銀,四川的攀枝花、云南的個舊都是在偏僻、邊遠和民族地區興起的,其中很多又是老少邊窮地區。由于礦業和礦業城市的發展和區域輻射帶動作用,對于脫貧致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西部地區礦業和礦業城市又有了新的發展。據《中國礦業年鑒》資料,2001年中國西部地區有礦山企業33738個,從業人員有192.64萬人,原礦產量8.65億噸,礦業總產值1030.93萬元,分別占全國總量的21.95%、20.85%、18.95%和22.41%。2007年中國西部12省區生產煤炭91038萬噸,原油5194萬噸,鋼5601萬噸,水泥2.87億噸,農用化肥1996.6萬噸。主要礦產品產量在全國總產量中的比重大幅度增長,分別占36%、27.8%、11.4%、21.1%、34.2%。西部地區礦業的發展為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動力就業、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穩定都作出了重要貢獻。2008年西部12省區國內生產總值達58256.6億元,比2000年的15538.4億元億元增加3.74倍,2008年西部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在全國總值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7.38%上升為19.37%。
中國礦業的發展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中國礦業的發展為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就全國來說,礦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僅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逐步上升。1986年礦業產值占GDP的3.09%,2000年上升到4.52%,而2007年則進一步增至5.30%(表2)。如果把礦產初級加工制品產值計算在內,則約占全國GDP30%以上。礦業為增強我國經濟實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礦業城市在增強國家經濟實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1999年的統計資料,該年全國礦業城市(鎮)國內生產總值達30417億元,占全國GDP81910.9億元的37.3%。人均GDP為9817元,相當于全國人均GDP6534元的1.5倍。礦業城市以占全國24.7%的人口提供37.7%的國內生產總值,這是一項很大的貢獻。礦業總產值2895億元,占全國當年礦業總產值3573億元的81%,占當年全國GDP的3.5%。礦產品及相關能源、原材料產品進口總額約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15%。礦業城市向國家交納了大量利稅,為國家財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礦業為增強國防實力作出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發現并成功勘探開發了了一批可供開發利用的核工業礦產原料和稀有金屬礦產地,為發展我國兩彈一星事業、為發展我國的核工業提供了礦物原料,從而對增強我國國防實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礦業為勞動就業和社會穩定發揮重要作用礦業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無論是礦產資源勘查和礦產資源開發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除礦業本身需要大量勞動力外,隨著礦業的大發展和礦業城市的興起,為礦業服務的相關產業也需要很多勞動力。所以中國礦業的發展對于解決勞動就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礦業行業有職工2100萬人從事各種工作。有3億多人口生活在400多座礦業城鎮之中。與礦業有關的能源及原材料加工業是我國就業的主渠道,與之相關的第三產業吸納大量勞動力。由于解決了大量人員的就業,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全國社會穩定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礦業成為世界礦業的重要支柱由于中國礦業的大發展,為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人的生存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礦產資源,從而大大減輕了國際礦業的負擔。中國是向國際礦業市場提供礦產品的大國之一。據對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的資料進行分析,在2005-2006年世界34種重要礦產產量中,中國礦產品產量占20%以上的有18種,占30%以上的有煤、鎢、稀土、銻、錫、鉛、鎂、天然堿、重晶石、石墨、滑石、硅灰石等12種,其中鎢、錫、銻、重晶石、石墨、硅灰石等6種礦產產量占80%以上。中國礦業為國際礦產品貿易注入了活力,2007年中國礦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4748.27億美元,同比增長23.6%。中國礦業為穩定世界能源形勢從增長和降耗兩方面作出積極努力,2008年生產標準煤達28.5億噸,為2000年13.8億噸標準煤的2倍,能源自給率保持在90%以上,據《國際統計年鑒2008》資料,中國能耗總量在世界總量中由1990年的14.85%下降到2004年的7.76%。
(關鍵字:中國礦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