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對融合發展作了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領會其核心內涵,對于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有色金屬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產品種類多、應用領域廣、產業關聯度高,具有與其他產業相融互通、同生共長的本質特征。湖南有色金屬產業必須立足現實基礎,搶抓機遇,融中求新,以活促合,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
怎么樣:產業有優勢有潛力
湖南省是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有色金屬產業是我省具有本土特色的支柱產業,推進融合發展基礎良好,優勢明顯。一是產業基礎厚實。現已發現有色金屬礦種51種,境內探明的十種有色金屬儲量近5000萬噸,探明儲量和產量都位居全國前列。鎢、鉍、銻等儲量在國內處于首位,稀土、鈾等戰略性礦產資源富集。形成了從探采選冶到精深加工、研發設計和人才培養的完整產業體系,全省共有3000余家企業,其中規模企業631家。二是創新實力突出。創新平臺和技術支撐日益完善,擁有17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5個院士工作站、3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南大學是有色金屬行業的“黃埔軍校”,擁有有色金屬及新材料類院士12名。多年來,中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湖南有色職院等在湘高校,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科研、管理人才和“有色工匠”。僅“十二五”期間,湖南省有色金屬行業技改投入達1947億元;取得發明專利成果3000余個;獲得省部級以上各類科技獎項500余項。三是融合發展成效明顯。在航空航天、核工業、軍工電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特色和比較優勢,神舟、天宮、嫦娥、北斗、大飛機、高速鐵路都閃耀著“湖南有色元素”。湖南稀土院等是“兩彈一星”授勛單位;五礦鈹業是全球鈹業三大企業之一;株硬集團是國內鎢業和硬質合金行業的龍頭企業;博云新材、金天鈦業等一批“民參軍”企業迅速壯大;頂立科技研制的“全自動、智能化十八管還原爐”打破歐美壟斷局面;微納坤宸實現了新型難熔金屬基復合材料在國防重大工程的應用。
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時,也要正視一些深層次問題。一是思想認識不深。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不同程度存在,對融合發展的認識不夠到位,更多地停留在“結合”層次,搶抓重大戰略機遇的意識不強。二是成果轉化不足。創新能力未能充分釋放,向高端、尖端、后端轉化較少,導致結構不優,大而不強,鏈條較短,產品大多處于價值鏈低端。三是體制機制不活。融合發展涉及到政府企業多個主體、產學研用多個環節、一二三多個產業,工作合力、協同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這些問題既是差距,更是潛力。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優勢,加快補齊短板,激活發展潛能,推進產業融合深度發展,提升質量效益,推動湖南從有色大省向有色強省轉變。
怎么看:把握新要求新機遇
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融合發展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軍民融合發展明確為國家戰略,“兩化融合”拓展為“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學研結合”“產教結合”提升為“產學研深度融合”“產教融合”,從戰略層面到戰術層面對融合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結合”不等于“融合”,“結合”是做“加法”,發揮累加效應,側重于數量和規模擴大;“融合”是做“乘法”,發揮指數效應,側重于質量和效益提升。各種不同“融合”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就具體產業而言,軍民融合擴大產業發展空間,同時服務國防現代化建設;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產業創新體系;產教融合強化產業人才支撐;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新業態、形成新動能。融合的實質是創新;途徑是開放合作、共建共享;目的是促進產業平衡充分發展;精髓是融中求新、以活促合,培育新增長點,形成回顧效應、前瞻效應和旁側效應。總之,通過融合破除不同業態、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之間壁壘,實現各種要素在多個產業體系中的重組重構,最終形成多個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當前,深入推進融合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分工合作越來越緊密;第三次工業革命逐步興起,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德國工業4.0、美國再工業化等戰略推進及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迅速發展,都將更為凸顯有色金屬產業基礎性、戰略性地位,倒逼產業跨界融合、加速升級。國家創新驅動發展、軍民融合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將為有色金屬產業向航空航天、船舶、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融合提供巨大機遇,為資源、技術、人才、產能輸出拓展廣闊市場。湖南大力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進一步有利于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國際化,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攀升,成為世界的并跑者和領跑者……這些都為湖南省有色金屬產業提供了融合發展的大好良機。
怎么干:推進大融合大發展
立足湖南省有色金屬產業實際,我們要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以市場為導向,以軍民融合為重點,以產學研融合,產教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為支撐,創新體制機制,擴大開放合作,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加快促進轉型升級。
一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實現融合發展“精準切入”。“一代材料,一代裝備”。有色金屬產業作為國防科技工業的重點配套領域,融合發展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切入點。要與國防軍工在規劃計劃、資源配置、項目建設等方面深度融合,積極對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爭取承擔更多配套科研生產任務,推動產業高端化發展。大力支持望城經開區聚焦高性能合金、磁性材料,服務航空航天等高端裝備需求。積極支持有資質的有色金屬企業申報軍工能力建設項目,提升企業科研生產能力。重點支持湖南稀土院軍用關鍵材料替代進口項目建設,打造國家重稀土研制基地。
二要深化產學研用合作,實現融合發展“無縫對接”。強化校(院)企、政企對接,積極推進與中南大學省校合作,依托郴州高新區、株硬集團、金貴銀業等重點園區和骨干企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有色金屬新材料工程化、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重點支持汩羅循環經濟工業園、永興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園等專業園區建設,培育壯大株冶集團、金龍銅業、柿竹園等有色金屬循環再生企業,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強化軍地對接,建立與軍工科研院所開展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共同建設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移轉化平臺;積極爭取央企在湘建設有色金屬新材料創新基地,在準入條件、供需信息等方面提供支持。強化開放合作,主動“走出去”,參與國際產能合作,重點支持金旺鉍業、湖南有色院等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大力“引進來”,推動引資引技引智結合,重點支持引進優美科等國內外優勢企業。
三要加強創新要素保障,實現融合發展“多點支撐”。強化資金保障,積極構建財政資金引導、企業主體投入、金融有力支撐的多元投入模式,設立地方政府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基金,籌集有色金屬產業融合發展專項資金,加快優質企業上市步伐,引導民口企業參與軍工企業股份制改造。強化政策保障,完善融合發展各部門、各行業、多層級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深化國有企業和科研院所改革改制,積極籌建省屬有色金屬龍頭企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信息技術保障,發揮柿竹園、寶山礦業等示范引領作用,推進數字礦山建設;培育有色金屬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總部經濟,培育新動能新業態新增長點。
(關鍵字:有色金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