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宜君縣立足資源優勢,搶抓機遇,加大投入力度,積極引進光伏龍頭企業,采取“多村聯建”和“一村一站”兩種建設形式,通過“智能光伏+科技農業”的高效發展模式,實現了光伏扶貧的綜合效益最大化。
“咱們縣有光伏產業發展的優勢,年平均有效日照時數為1508.5小時,空氣質量關中地區排名第一,屬國家太陽能二類資源,享受三類電價(每千瓦時0.85元)。”縣發改局干部張強如數家珍地介紹著。
2017年初,宜君縣制訂了全縣產業扶貧發展方略,緊抓被國家列入471個光伏扶貧縣的政策機遇,積極探索,調整思路,緊扣土地、資金、并網三個關鍵要素,整合縣級資金用于支持光伏扶貧。通過全國范圍公開投標,引進了中利集團——蘇州騰輝光伏技術有限公司實施宜君縣光伏扶貧項目。成立了光伏扶貧領導小組、國有宜君縣光伏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由政府牽頭負責,在項目設計、組織實施、上下協調等各個環節進行推進。
通過各方努力,該縣于2017年10月建成了5.045兆瓦“多村聯建”光伏電站1個、0.4兆瓦“一村一站”式光伏村級電站28個,總裝機容量16.245兆瓦,累計完成投資1.15億元,覆蓋全縣5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335戶貧困戶,2018年8月3日前全部并網發電,在全市率先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村村級光伏電站全覆蓋。同時,該縣建管并重,規范運維管理,投資70萬元建成了光伏運維智能化信息監管平臺,全縣所有建成的光伏電站全部接入平臺,進行聯網監控,利用手機APP實行發電實時監控。宜君縣還聘用蘇州騰輝光伏技術有限公司作為運維公司,每周輪番實地巡檢,每村設有專職光伏日常管護員,每天現場巡護設備,及時除塵、除草,出現設備故障,一般兩小時之內處理到位,確保了光伏電站的正常運行和發電效益最大化。
該公司借助“智能光伏+科技農業”的創新模式,進行高效種植、養殖,充分發揮“農光互補”作用,上方發電、下方種養,一地多用、綜合利用,實現綜合利用土地資源,全面提升生態環保扶貧的經濟綜合效益,目前項目占用土地面積約為553畝,現已種植215畝藥材、油料等作物。
根據全縣內已并網光伏電站發電數據顯示,預計年可發電2274萬度,實現銷售收入1933萬元,稅后凈收益1623萬元,6至7年收回建設成本。光伏扶貧一次性投資雖大,但見效快,受益期長達25年,國家補貼20年,收益穩定,有效促進了貧困戶增收和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
為了讓光伏扶貧的最終成效直接體現在貧困村、貧困戶的收益上。該縣按照《宜君縣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收益分配管理辦法(試行)》規定,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資產確權給村集體,聯村光伏扶貧電站資產按股權比例確權給相關村集體,收益權確權給村集體用于關聯貧困戶的增收。扶貧電站發電收益形成的村集體經濟收入,扣除占用土地費用、稅費、運營維護、管理等費用后,堅持收益動態調整的原則,由村“兩委”牽頭成立光伏運營管理委員會,村“兩委”代表、村民小組代表為成員,負責收益的分配使用和監督管理,一部分用于貧困戶分紅,一部分歸村集體經濟所有。目前,已完成了2018年、2019年貧困戶差異化分紅,分紅資金達696.3萬元,每村平均年收入30萬元以上,不但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也實現了貧困戶的長期穩定增收和扶貧成效的可持續性。
(關鍵字: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