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消息,企查查消息顯示,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比亞迪半導體”)新增對外投資,為濟南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持股77.75%。
資料顯示,濟南比亞迪半導體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8月24日,注冊資本為49億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陳剛,經營范圍包含半導體分立器件制造、電子元器件制造等。該公司由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濟南高新財金投資有限公司、濟南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持股。其中,比亞迪半導體持股77.75%,濟南高新財金投資有限公司持股13.85%,濟南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股8.4%。
在比亞迪半導體在濟南成立新公司的消息傳出之前,另外一則消息也吸引了業界的眼球。據媒體報道,產業鏈人士透露稱,比亞迪半導體近日斥資50億元在山東濟南購得一家嶄新的晶圓廠——濟南富能半導體。并且豪威科技也參與了濟南富能項目的收購案競爭,但濟南政府更偏好比亞迪半導體能帶來的多元化產業資源,于是豪威落選。
據悉,濟南富能功率半導體項目是山東省及濟南市重點扶持項目,規劃總占地面積630畝,包括兩個8英寸廠和兩個12英寸廠,該項目分為三期建設,第一期已投入60億人民幣。濟南富能官方消息顯示,公司擁有多名熟悉功率半導體芯片設計制程研發和可靠性驗證等技術專家,平均年資超過20年,其中有60名韓籍和美籍技術專家,50名陸籍、臺籍研發和工廠管理專家。
目前,比亞迪IGBT芯片晶圓的產能已經達到5萬片/月,預計2021年底可達到10萬片/月。收購濟南富能后,比亞迪相關產能還將繼續擴大,其晶圓制造的產品線也有望從IGBT拓展至其他領域。
上市前夕IPO突然遇阻
比亞迪半導體是國內領先的IDM企業,主要從事功率半導體、智能控制IC、智能傳感器、光電半導體,半導體制造及服務,覆蓋了對光、電、磁等信號的感應、處理及控制, 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能源、工業和消費電子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今年5月11日,母公司比亞迪正式宣布關于分拆所屬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至創業板上市的預案;6月29日,比亞迪半導體的創業板發行上市申請已經獲得受理;7月25日,比亞迪半導體接受了首輪問詢,IPO進程神速。就在上周末,比亞迪半導體突然傳來負面消息:深交所已于8月18日中止比亞迪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上市審核。
正值上市的關鍵時期,卻慘遭比亞迪半導體所聘請的北京天元律師事務所“連累”,也是叫人心累。據深交所官網信息顯示,“因發行人律師北京市天元律師事務所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下稱“規則”)第六十四條的相關規定,本所中止其發行上市審核”。
北京天元律師事務所跟另外三家機構華龍證券、中興財光華會計師事務所以及開元資產評估擔任了纖通信解決方案與設備商藍山科技在精選層掛牌過程中所聘請的中介機構。而藍山科技卻在2020年10月密集發布公告,表示涉及公司及子公司的基本戶被凍結,公司及子公司被列入被執行人,控股股東持有的公司股權被凍結,公司、子公司及實際控制人被限制高消費,主要業務停頓等風險事項。至2020年11月,藍山科技更是公告稱,公司只剩下2名員工,包括實際控制人(兼任董事長和總經理)和財務總監在內的其余員工均已離職。
2020年11月27日,證監會決定對藍山科技涉嫌信披違法違規立案調查,對藍山科技申請公開發行并在精選層掛牌過程中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立案調查。此次4家中介機構被立案調查,則是監管層的進一步追責。比亞迪半導體也正是因為屬于與北京市天元律師事務所相關的IPO、再融資、并購重組等項目而被牽連。截至8月20日,共有41家創業板和科創板IPO申報企業審核集體進入“中止”狀態;同時,8個再融資、重大資產重組項目審核狀態也變更為“中止”。
當然,“中止”上市并不是不能上市。根據《規則》,發行人因中介機構因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而中止審核的,發行人根據規定需要更換保薦人或者證券服務機構的,更換后的保薦人或者證券服務機構應當自中止審核之日起三個月內完成盡職調查,重新出具相關文件,并對原保薦人或者證券服務機構出具的文件進行復核,出具復核意見,對差異情況作出說明。發行人根據規定無需更換保薦人或者證券服務機構的,保薦人或者證券服務機構應當及時向本所出具復核報告。因此,比亞迪半導體只要在天元律師事務所的調查結束,或者在三個月內完成盡職調查,并及時告知深交所,就有可能恢復申請上市資格。
而實際上,這些被中止的IPO項目也無需太過擔憂,中止后再進行復核無問題即可正常推進IPO。所以,此次中止對比亞迪半導體上市不會造成過大影響。同時,比亞迪半導體方面也對媒體表示:“公司現在會盡快推進一些復核的報告,至于會不會換所,現在還不清楚。”
當前,半導體話題日趨火熱,比亞迪半導體的IPO進程自然也受到了多方的關注。眾所周知,國內汽車芯片市場長期被國外巨頭所壟斷,而比亞迪半導體是國內唯一具有晶圓設計、蝕刻、封裝分時能力的IGBT全產業鏈公司。其IGBT業務更是憑借比亞迪的汽車終端,拿下近兩成車規級IGBT的市占率,實力不容小覷。
而今年的IGBT功率半導體市場不僅漲價,還缺貨。一方面是供給端因疫情反復、產能周期影響有所下滑,導致目前IGBT供需高度緊張,各規格產品的交期普遍超過六個月;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應用市場發展迅猛,產能遠遠跟不上市場需求導致。市場預測,這一情況到2022-2023年后才有可能緩解。
在新能源汽車中,IGBT功率半導體涉及到電池、電機、電控三大系統,在全車半導體上占據的比例高達56%,可以說是新能源車的第一大半導體部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長期以來英飛凌、富士電機、三菱等外企壟斷了IGBT技術與市場。比亞迪作為國內最早布局IGBT功率半導體的廠家之一,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IGBT研發團隊;2007年,比亞迪提出其首個IGBT功率芯片的專利申請,建立了IGBT模塊生產線;2008年比亞迪收購了寧波經緯的6英寸半導體工廠,正式開啟IGBT設計、制造和封裝的全產業鏈進程;2010年,比亞迪半導體生產的IGBT芯片開始批量配套旗下新能源汽車。
毫無疑問,比亞迪既是一家優秀的車企,又具備自己開展半導體研發并成為供應商的強大能力,這在整個汽車領域都是非常少見的。對于比亞迪來說,擁有芯片自研和制造能力可以降低“卡脖子”的風險。在缺芯浪潮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更是國產半導體企業的一次絕佳機會。這也是為什么比亞迪將半導體拆分上市意義如此重大,不僅有利于推動汽車智能化產業鏈上下游的國產化,還可以提高企業市值擴大品牌影響力,尋求更廣的合作,促進業務發展。
(關鍵字: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