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智能成為時下熱議的詞匯,人工智能概念正在一大波襲來。當下,人工智能異常火爆,卻充滿了爭議。有人說人工智能將超過人腦,現在是人工智能的啟蒙階段;也有人說現在全產業處于弱人工智能時代。
在這圍繞人工智能的是是非非中,家電巨頭長虹石破天驚地推出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電視。
是噱頭還是實力?長虹此舉一石激起千層浪,讓人工智能在家電圈迅速引爆。
無論長虹此次能否引發人工智能在家電產業的集體發酵,但無疑長虹已首先打破人工智能僅停留在概念的階段的現狀,帶來了人工智能在家電終端領域的首個商用。從長虹智能戰略到人工智能階段的落地,我們看到了人工智能已然是物聯網時代新的應用變現的方式,是大數據發展到一個時代的產物。
在家電巨頭的搖旗吶喊之下,人工智能的走向越發清晰,商用步伐漸行漸近。
人工智能的那些是與非
一夜之間,人工智能如一場風暴般席卷了整個家電圈。而此前,人工智能還只是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對大多家電企業而言,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在長虹推出人工智能電視后,人工智能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人工智能被再度放大,很多人開始探究其本源,卻發現人工智能自其概念誕生之起,就伴隨著爭議。
人工智能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它企圖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300024)、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有人說,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甚至會超越人的智商。而亦有業內專家認為,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進展的領域都是在弱人工智能上。弱人工智能的觀點是讓機器智能的行動,而與之相對應的強人工智能的觀點則是讓機器實現真正的思考。
香頌資本執行董事、人工智能專家沈萌表示:“人工智能的強弱是依據智能的自我認知高低劃分,具有不依賴人為干預而可以進行自主判斷的屬于強人工智能,而根據人為預設程序及感應器做出應激反應的屬于弱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從技術角度上看,應用落地方面目前還只是一些簡單智能控制技術,因為人工智能從理論和模型角度仍處于摸索研究階段。”
而上海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則認為,人工智能存在潛在風險,人類社會應有度開發。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業界對人工智能如何定性,自人工智能從誕生以來,其理論和技術開始不斷成熟,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
與此同時,不約而同的,人工智能成為全球巨頭熱衷涉足的領域。全世界走在科技風口的巨頭都在大呼人工智能或將是“TheNextBigThing”。
科技巨匠Facebook、谷歌、IBM、微軟無一不將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并且在該領域動作頻頻,僅谷歌就先后收購了8個機器人公司和1個機器學習公司,IBM更是斥資10億美元成立了囊括語音、語言理解、圖像識別等內容的Watson項目。我國也在“十三五”規劃中把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列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百度涉足了深度學習與自動駕駛領域,而阿里巴巴則推出了國內首個人工智能平臺“DTPAI”。
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為75億美元,中國市場約為12億元。有機構預測,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1190億元人民幣。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談及人工智能時候曾表示,我們需要真正關注人工智能對我們的現實影響,及其創造商業價值。正因為這個理由,我認為我們今天進入了人工智能的黃金時代。
北京大學工學院先進智能機械系統及應用聯合實驗室主任、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劉立認為,人工智能必然掀起一場技術革命的風暴,已經成為新一輪的產業變革的驅動力。放眼人工智能在全球的創新和應用,仍處于萌芽階段,未來其與傳統產業的產生的反應將值得期待。
無疑,人工智能正成為下一個產業變革的風口,并且這個風口正在加速登陸。而此次推出全球首個人工智能電視的長虹,則成為家電行業進入人工智能時代的“破冰者”。今年初,人工智能概念就在家電產業中涌動,短短半年時間,長虹將人工智能從概念變為實實在在的產品,人工智能在家電產業正式落地。
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無限可能
當長虹高調向家電圈拋出人工智能計劃之際,在備受關注的同時還伴隨爭議。因為,處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會覺得這個領域過于專業,似乎在這個圈子的人還沒有誰能將它說透。而在家電界,人工智能更是霧里看花,讓企業不能輕易讓其琢磨透,甚至誰都想去招惹一下,但是誰也不敢踏入第一步。
終究,這一步,還是由長虹來邁出了。
這個在家電產業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牌國企,在互聯網與物聯網交叉的時代,在各種元素概念層出、各類新品牌先仆后繼之時,欲再次站在了風口浪尖,大膽選擇搶先押注新風口。
而作出向人工智能領域進軍的決定,長虹顯然并不是一時沖動。
長虹內部人士透露:“公司已經在人工智能領域做出巨大積累,而與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強大相關性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方面有多年經驗累積,如今在人工智能領域,這些區別于同行的優勢,將逐漸發揮。”
據悉,與傳統電視不同,長虹人工智能電視基于完善的技術邏輯與大數據運營,以長虹物聯運營支撐平臺為依托,實現自然語音交互、深度學習和應用軟件自動迭代等系統能力的整合,從而具有自適應能力、自學習能力、自進化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此次長虹推出的CHiQ人工智能電視在智慧上具有可成長性、學習性。
而目前,長虹背后的大數據公司和研發團隊早已在語音、語言理解、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領域進行了深度研發和創新。
此次,長虹自主研發了Ciri+語音平臺,在該平臺上,語音識別率達到97%,語音整機覆蓋率50%,CHiQ人工智能電視在“認知”層面取得重大突破。這些核心技術和優勢使得長虹的人工智能電視不是其他家電企業能簡單模仿替代的。而這一切基于長虹大數據平臺對旗下智能電視500萬終端用戶數據進行采集與分析,并讓系統真正實現推薦的自學習和可成長。
長虹副總經理郭德軒表示:“長虹已在大數據、云計算領域積累多年,此次并不僅只是發布人工智能電視,而是有意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長遠謀局。未來幾年內,人工智能產業將爆發,帶動長虹業績持續上漲。人工智能也將成為長虹未來布局的一大重要的新興領域。”
業內人士認為,長虹此次全球率先發布人工智能電視,意味著其正式拉開了我國傳統家電產業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序幕,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家電業的“人工智能”產品將爆發式出現。
無疑,已在智能汽車、服務機器人和虛擬現實技術(VR)等領域得到初步應用的人工智能,正在成為顛覆眾多傳統產業的創新引擎。
而人工智能與家電等傳統產業的激蕩,也引發了資本的高度關注。
高維資本孫剛認為,目前我們在關注人工智能時,要重點關注傳統領域和智能技術、大數據的結合。“智能技術和大數據正相互滲透,在剛需方面的應用可能是我們非常關注的熱點。它的底層是傳統行業,而這些傳統產業在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融合之后,將會發生質的變化。”
沈萌告訴記者:“家電領域是目前應用人工智能或智能控制技術最廣泛的行業,因為企業通過傳感器等智能控制技術可以提升家電的能源效率,延長家電的使用周期。國內家電巨頭雖然紛紛介入或宣稱介入人工智能領域,但實際上國內企業在人工智能研發方面的投入和積累相對薄弱,但其將帶動人工智能的快速普及和商用,甚至在未來快速掀起人工智能風潮。”
人工智能將走向何方?
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探索未曾停歇過,然而對人工智能在電視業的挖掘卻才剛剛開始。
一個做電視僅3年的樂視,近日竟吞下了有10多年歷史的美國最大彩電巨頭Vizio,在國內彩電業激起巨大的漣漪。似乎在當下看似平靜的電視行業中,一切皆有可能。
作為新晉者,互聯網電視品牌正在試圖通過并購來搶占巨大的彩電市場,并攬入海外資源覬覦全球市場。而對于在彩電產業已經深耕細作多年的家電巨頭而言,他們似乎正在用一切可能讓更多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在已在電視產業運作多年的長虹等家電巨頭眼里,樂視還僅是新兵。堅持硬件盈利的模式也是家電巨頭們一直堅守的。而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結合,讓它們產生的未來存在無限可能。
那么,人工智能將走向何方?其是否又能徹底將電視產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其可以給各產業來一次技術的革新、商業模式的顛覆?
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目前,人工智能給你帶來的感受僅僅只能呈現在你的指尖上或言語中。但這個技術帶來的產業變革必將是不可限量的。有人會覺得未來的人工智能是可怕的。實際,可怕的不是它在改變著人類社會,可怕的是它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存在著不可預估性。
不過人工智能,將最有可能以什么形式進入我們的生活,一直成為各行業探索的方向。
劉立認為,人工智能尚能達到初步應用,但其與產業的結合正在迅速進步,未來人工智能的商用有很好的商用前景,將徹底改變人類生活。
“目前看來,出現一個形容舉止都接近人類的陪伴型智能機器人來服務我們有點困難,但人工智能可以是以交互形式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長虹推出的這一款新品,則將人工智能首次帶入了客廳,走入了人們的生活中,讓原本普通消費者觸摸不到的人工智能技術,真正回歸生活。”長虹多媒體公司軟件與服務中心副總經理王鑫表示。
盡管人工智能的爆發比想象中來得更早,但事實上,人工智能滲透進人類的生存環境已是一個不可逆的潮流。盡管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質疑,但人類社會在這一領域的進程從未因為這些質疑而放慢。最終人工智能技術將回歸于人類社會、回歸于生活的本質,在應用中逐漸顯現。
在長虹的帶動下,相信家電業很快將在人工智能快速延展開去,而中國制造業的人工智能進程也將提速。人工智能會讓這個世界變成什么樣?我們拭目以待。
(關鍵字:家電 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