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當地時間16日,前一天發生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東部一處露天金礦的塌陷事故已結束營救,除早期11名非法淘金者被營救后,其余約200名被困非法礦工因擔心被捕而拒絕出井。
事發礦井位于南非第一大城市約翰內斯堡東部小鎮貝諾尼(Benoni),據稱該礦是一座被廢棄的金礦。這一發生于萬里之外的事故,本不會引起中國人的關注,何況非法采礦且釀成事故在南非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然而這次卻有所不同,因為這個金礦可能是中國企業的資產。
據南非礦業管理官員稱,事發礦井采礦權的擁有方是第一黃金國際有限公司(下稱“第一黃金”),而這家公司剛剛由中信集團收購。自2010年下半年起,由中信控股的白銀有色集團(下稱“中信白銀”)、中非發展基金和長三月資本組成的聯合體開始同第一黃金接洽收購事宜,最終于2014年1月對后者完成收購。
中信信托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劉琳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初步了解情況應該不是與中信有關的礦井,因有時差,2月18日才能給予準確答復。
據報道,第一黃金發言人證實,被困礦工被陷在編號為“新Kleinfontein 6”的通風井里。報道稱,第一黃金沒有在事發礦作業,事故發生在非法淘金者盜采過程中。
這一事故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中國對黃金需求的驅動下,中國掘金的腳印散落南非和非洲;但與此同時,當地復雜的情況并不完全處于中國企業的掌控之中。
中信的黃金夢
為了給該收購融資,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錦繡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曾發起一個長信元素黃金股權投資基金。據該基金的有限合伙人推介書介紹,被收購前的“第一黃金”為南非中型黃金公司,在澳大利亞和南非兩地上市。公司致力于南非淺層低成本金礦的開發生產,在南非擁有4個金礦資產,其中1個已投產,另外3個處于勘探開發階段,共擁有資源量675噸金,儲量47噸金。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公司總資產1.83億澳元,凈資產0.89億澳元。
據第一黃金官方網站最新數據,該公司目前擁有6處主要礦產資產,按探明儲量、控制儲量和預測儲量三項總計,分別有黃金552.46噸、鈾317.59噸。還擁有在莫桑比克的Tulo和納米比亞的Etendeka兩處大規模金礦的特許開采權。
推介書稱,2010年下半年,由中信白銀、中非基金和長三月資本組成的BCX黃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聯合體開始與“第一黃金”高管接洽會談,并赴南非現場考察。
推介書顯示的遠景規劃為,根據公司目前的發展戰略,借助聯合體的支持,在未來5年內將公司發展成為金資源量2000噸,金儲量550噸,年金產量44噸以上的大型黃金公司(計劃更名為中信第一黃金),在香港謀求上市,并躋身世界前十大黃金公司行列,超過目前排名世界第七大的紫金礦業[0.42% 資金 研報]。
然而,“第一黃金”的趕超目標紫金礦業等同樣在加快國際并購的步伐。2013年,趁著國際金屬價格九十多年來最猛烈的跌幅東風,和西方競爭者深陷債務泥潭的時機,中國黃金開采企業創造了打破歷史紀錄的國際并購。
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地質工程師楊貴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中國在非洲投資金礦的增加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是中國企業走出去投資的需求導致,另外,黃金作為特殊的礦種,是硬通貨,具有貨幣屬性,投資者會選擇投資黃金來規避風險。
中企海外淘金熱
南非采礦業發達,擁有全球一半的黃金儲量,是全球第四大黃金出口國。黃金等貴金屬開采是國民經濟的重點行業,礦產資源占出口收入的六成,采礦業貢獻了南非十分之一的GDP。2011年,提供了近51萬的就業崗位。
南非雖以生產黃金鉑金和鉆石聞名,但非法采礦現象特別常見,屢禁不止,同時事故頻發。2009年,南非哈莫尼金礦井下發生火災,至少82人喪生,遇難者多為非法采礦人;靵y的管理、頻發的事故都凸顯出南非采礦業的亂象和不可持續性。
據彭博報道,有美國公司考慮到南非的罷工浪潮和通脹率驅動的加薪,打算出手部分在約翰內斯堡的金礦,而潛在接手者都是“嗷嗷待哺”的中國企業。
為何歐美考慮成本希望盡快擺脫的“燙手山芋”卻成了中國企業的“香餑餑”?楊貴生告訴本報記者,合理的解釋是中國企業在贊比亞等非洲國家有從五六十年代長期積累下的政府社區百姓的友好關系,“西方國家干不了的項目我們有可能做下來,這其中有特殊的感情原因。”
此外,中國對黃金的需求比較大。中國國內金礦儲量少、品位低,儲量50噸以上大中型金礦稀缺,促使大型國內黃金企業將目標轉向海外,爭奪金礦項目。
楊貴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盡管中國黃金生產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仍無法滿足本國的需求。比如百姓對黃金作為首飾的消費需求隨著收入增加會越來越多。僅黃金消費的需求國內開發都未必能滿足,更何況其他。
同時,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國家央行儲備黃金占比較低,出于金融穩健的考慮,都有進一步擴大黃金儲備的需要。這一點對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規模巨大的中國來說格外明顯,吸引力巨大。
“燙手山芋”變成“香餑餑”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部分中國企業的考慮欠周。楊貴生說,從技術角度,中國有很多民營企業,從來沒有做過礦,僅堅持著中國缺資源的一個事實,持著“有缺口,我去做,拿到手一定賺錢”的簡單概念走向海外。企業對其中的政治法律和技術風險考慮不到位。
楊貴生舉例說,比如國內開采金礦品位不到1就可以開采,國外遇到一個項目品位能達到4到5,甚至6,而且規模很大,覺得一定能賺錢。國外開采成本總體高于國內成本,考慮風險等因素,重新評估,對項目就未必樂觀。現在很多中國企業考慮問題僅僅按照國內慣例,根本不把控商務和法律的風險納入考慮。
(關鍵字:南非 非洲 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