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報道,中信泰富(Citic Pacific)的中澳鐵礦項目(Sino Iron),將成為經驗不足的管理層遭遇“墨菲定律”(任何有可能發生的壞事,總會發生——譯者注)的一個經典案例。該項目位于澳大利亞皮爾巴拉(Pilbara)地區,目前其實際投資已經超出預算的5倍。誠然,該項目終于開始產礦了,而且管理層也開始檢討問題所在,在透明度上為中國國有企業罕見。但是,當100億美元被扔進無底洞的時候,堅持和透明就是次要問題了。
作為其全年業績報告的一部分,中信泰富董事長的聲明令人耳目一新。太多中國國企在發布聲明時,似乎只是通過谷歌翻譯(Google Translate)找上些行業流行詞,然后重新組織一下就算完事。而中信泰富董事長承認需要更加“親力親為”的管理,這令人感到新奇。不過懷疑人士也可能將此解讀為,中信泰富永遠不想再和這個項目中的合作方——中冶集團(China Metallurgical Group)合作投資了。中冶最初計劃將中國廉價勞動力輸入皮爾巴拉地區,現在看來完全做不到。風險管理問題始終是中信泰富投資者揮不去的痛:2008年,由于在匯率對沖操作中損失20億美元,該公司股價曾下跌50%。
中信泰富的資產包括房地產、電信和鋼鐵。盡管中澳鐵礦項目在其中占比不足三分之一,但據其董事長所言,該項目是管理團隊的第一要務。今年,該項目產量最高可能達到300萬噸。要實現其2400萬噸的全部產能,還需要加大投資。但中信泰富不會透露增資多少或者何時增資,也不會透露生產成本。在當前產能下,將低品級磁鐵礦精煉出礦石,可謂不小的挑戰。公司業績還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從鐵礦石價格和勞動力成本,到圍繞使用權費的棘手的法律訴訟。但投資者迫切想知道,該公司預期的回報率是多少;蛘哒f這個洞已經太深了,唯一的選擇是,不管怎樣也要繼續挖下去。
(關鍵字:中澳 鐵礦 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