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其中詳細列出了五十幾個在2015年前重點開工建設的水電項目。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意味著蟄伏幾年的水電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出現一輪爆發式增長。
“按照‘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到2015年,我國水電裝機容量將從2010年的2.2億千瓦增長到2.9億千瓦,年均增長5.7%,這不是個小數字。”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水電由于種種原因,陷入幾近停滯的狀態,截至2011年底,我國水電裝機容量僅為2.3億千瓦,剩下3年時間,任務很重。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國內水電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高潮。而移民、生態、地質等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將依然是擺在水電發展面前的幾道坎。
“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提出,要“研究建立水能資源開發權公平競爭、有償取得及利益合理分配機制,創新移民安置和生態補償機制”,能否在這些議題上取得進展,將成為國內水電與生態協調發展的關鍵。
“十二五”水電提速
根據“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2010年至2015年將開工建設常規水電1.2億千瓦、抽水蓄能電站4000萬千瓦。到2015年,全國常規水電、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分別達到2.6億千瓦和3000萬千瓦。
“‘十一五’期間,水電的審批由于環評和移民的問題,1000萬千瓦以上的機組基本停批。”華能集團一位人士說,“水電的爭議主要在環保生態和區域移民方面。能源局由于有減排等壓力,對水電基本持支持態度,而環保部及水利部分別從各自角度出發,希望對水電的控制更加嚴格。”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十一五”期間國內的水電項目核準容量不足2000萬千瓦,而按照原規劃,水電核準裝機容量應在7000萬千瓦以上。
然而,從目前公布的“十二五”規劃來看,水電發展提速已經幾乎已成定局。
根據國家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期間將全面推進金沙江中下游、瀾滄江中下游、雅礱江、大渡河、黃河上游、雅魯藏布江中游水電基地建設,并有序啟動金沙江上游、瀾滄江上游、怒江水電基地建設。
而國家“十一五”規劃僅要求,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建設金沙江、雅礱江、瀾滄江、黃河上游等水電基地和溪洛渡、向家壩等大型水電站。
“在水電建設方面,‘十一五’是停滯了,如果水電站不恢復并提速,我國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15%的國際減排承諾將無法完成。”張博庭稱。
在壓力面前,2012年水電核準已經悄然提速,其中有多個項目是停滯項目。
2012年通過審批的金沙江魯地拉水電站早在2006年即被國家發改委放行,但此后由于環保部門的環評叫停,2012年2月才正式核準“轉正”。
此外,金沙江龍開口水電站、四川大渡河安谷水電站、四川大渡河枕頭壩一級水電站、四川大渡河沙坪二級水電站等也是“十一五”期間因環評、移民等問題未能順利施工的遺留項目。
兩大爭議項目列入開工范圍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十二五”規劃提出50幾個重點開工建設項目中有些項目此前曾引起巨大爭議,如重慶小南海以及怒江項目,而隨著能源規劃的發布,這些項目等于獲得了明確身份。
在2008年國家公務員的試卷上,“怒江建水電站的爭議”曾成為申論的重要試題。事實上,數年來,有關怒江水電開發的爭論一直不斷,已經成了環保與發展爭議的標志。
在2011年2月,四位中國地質界的專業學者以聯名信方式上書國務院領導,從地質研究的角度發表了對怒江水電開發的意見,再次引發公眾對于怒江水電開發的關注。
發源于西藏唐古拉山的怒江,流經西藏、云南,進入緬甸,最后匯入印度洋。在中國境內,這條國際河流全長2018公里,天然落差達1578米,具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可開發裝機容量約達2132萬千瓦。
但由于地處喜馬拉雅板塊邊緣,這里的地質條件也存在很大的不穩定因素。
四位已退休的專家在《怒江修筑多個攔江大壩的做法風險太大,不應采納》的聯名信上,指出“怒江處于活動斷裂帶、地震頻發,身處泥石流重災區,卻多暴雨”,“在地震、地質上有特殊的高風險,不應建設大型水電站。”
然而,怒江水電是否開發,不僅關系到水電巨大的經濟利益,對于改善當地的貧困環境也有著重大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就認為,怒江干流水量豐沛而穩定、河道落差大,進行水電開發具有地形地質條件好、移民少等優勢。只要在開發中重視環保問題,堅持科學的開發模式,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是可以實現雙贏的。
“這次國家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先行開工位于西藏的怒江松塔項目,后續再深入論證并有序啟動云南部分怒江干流六庫、馬吉、亞碧羅、賽格等項目。這基本等于大方向明確了,但后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華能集團一位人士說,比如規劃提出要創新移民安置和生態補償機制,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落實。
資料顯示,由大唐集團負責興建運營的松塔水電站位于滇、藏省(區)界上游約7km的西藏自治區境內,是怒江中下游水電規劃的第一個梯級電站,也是怒江中下游梯級規劃的龍頭水庫之一。
而關于重慶小南海水電站,之所以引發爭議,在于其涉嫌縮小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為建水電站“讓路”。
2000年成立的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建設之初的目的是為了平衡三峽工程對魚類生態的影響,然而為了水電站的建設,兩度被迫修改面積,幾乎已經失去了原來的作用。
在2005年,為了給金沙江向家壩和溪洛渡水電站上馬讓路,魚類保護區已經進行過一次范圍調整。然而,重慶市為了小南海水電站的上馬,在2011年提出了再次“調整”保護區的方案。
在原長江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看來,保大舍小,既然已經上馬金沙江項目,小南海這樣的小水電站就應放棄。
然而,重慶市有關方面卻堅持認為小南海水電工程對重慶電力保障作用突出,每年可節約原煤500多萬噸,不僅可以緩解重慶能源緊張狀況,還有助于重慶轉變能源發展方式,形成新的能源保障體系。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協調水環境資源的保護與水能利用上,國家對于保護水環境的標準在放松,我們感到很失望。”一位曾參與反對小南海水電站的環保人士對記者說。
(關鍵字:水電 開工 重點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