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是陽光直射的樹葉,在光鮮亮麗的形勢背后,臺州的電動車行業也面臨著諸多瓶頸和干擾,陷入重重陰影。1月28日,第十屆中國·臺州(黃巖)電動車及零部件展覽會定于4月底舉行。
從2004年首屆電動車及零配件展覽會算起,臺州電動車產業也即將走過意義非凡的十年。下一個10年,臺州電動車產業路在何方?
產業之困:“兩個97.5%”亟待解決
伴隨城市化進程加速,過去的十幾年時間,電動車以其摩托車生產企業或零配件企業。2000年以后,該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開始實現翻番增長。去年,僅黃巖電動車行業就實現產值近100億元。回顧我市舉辦的歷屆電動車專業展會,直接或間接產生的電動車及零部件業務達625億元。
即便是這樣一個狂飆突進的朝陽產業,也有著“成長的煩惱”:內銷占產量97.5%、使用鉛酸電池的車型占總產量97.5%。顯而易見,出口和鋰電技術,是行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中國自行車行業協會理事長馬中超認為,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是輕量化、鋰電化、智能化。不解決“兩個97.5%”的問題,電動車行業沒有出路。
他說,臺州的電動車企業并未偏安一隅,已經在積極探索如何利用本土優勢,走好“開放”這步棋,進而提升其在產業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和層次,推動行業全面轉型升級。
標準之爭:年底有望“塵埃落定”
2009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推出“電摩”新國標,將重量40公斤以上,時速超20公里的電動自行車劃歸為“電動摩托車或電動輕便摩托車”,納入機動車管理。所幸,沒過多久,“新國標”因備受爭議宣告“暫緩執行”,臺州電動車業也因此躲過一劫。
2011年,國家四部委又聯合發文,限期淘汰時速超過20公里、整車重量超過40公斤的電動車,并明確新國標暫未出臺之前,各省按現行標準進行整改規范。剛從動蕩中緩過勁來的電動車產業,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
現行標準即國標委1999年頒布的《電動自行車通用技術條件》,規定電動自行車最高時速不超過20公里,整車重量不超過40公斤。時隔14年,舊標準早已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
馬中超在28日舉行的臺州電動車產業發展懇談會上透露,針對新國標,中自協電動自行車國標修訂工作協調小組在先進性、安全性、舒適性等方面進行了完善,有望今年年底推出。
“挑戰肯定有,但機遇大于挑戰”,市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行業協會理事長、新大洋機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鮑文光表示,標準之所以久爭不下,實際上也是相關行業在進行艱苦博弈。新標準的出臺將一改亂象叢生的行業現狀,利于臺州電動車產業規范、健康發展。近幾年來,臺州電動車企業管理和技術水平日漸成熟,已做好了應對準備。
轉型之路:經歷“洗牌”再度崛起
電動自行車充電站增多、“美麗中國”概念深入人心、中央出臺經濟政策、新國標呼之欲出……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電動車行業即將迎來下一個春天。
天津市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理事長龔孝燕認為,行業轉型必須實現“三變”:批量化生產向個性化生產轉變、以生產企業主導向以消費者主導轉變、產品從代步的單一機械功能向騎行文化這一現代生活方式轉變。
同樣的問題,馬中超則提煉出8個字:兼并重組、調整升級。他表示,國內經濟正步入中速增長階段,這就要求行業通過關停、并轉、聯合等途徑加快產品結構調整,促進大企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高和中小企業分工的深化。只有產品與個性化需求結合起來,且有新的技術內涵和發展定位,電動車行業才算真正做到轉型升級。
在此之前,臺州的電動車行業的確經歷著“洗牌”的陣痛。僅過去的三年時間,臺州電動車企業就從2000家縮減到500家。馬中超告訴記者,再過兩年,臺州電動車企業數量預計不到80家。
“決定行業未來發展和產業競爭力的,不再是同質化和低端化,不再是簡單的去庫存化和去產能化,關鍵在于科學發展和轉型升級。”
(關鍵字:臺州電動車 電動車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