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報道:種種證據證明,黑色系期貨品種的本輪上漲與其對應的現貨價格基本同步,并未“脫實”。那么,近期的現貨價格是不是被期貨杠桿撬起來的“地球”呢?其實稍作分析便可發現,這樣的假設不足為信。
我國鋼鐵、煤炭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鐵礦石進口量約占海運鐵礦石總量的2/3。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全國鋼材產量總計約11.24億噸,原煤產量37.5億噸。另據海關數據,2015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共計9.53億噸。按照2015年年底的市場價格,筆者粗略計算,上述品種的市場價值合計應不低于3.5萬億元。
相比之下,目前國內期市約4000億元保證金分布在逾50個期貨品種上,黑色系期貨品種的參與資金有限。而且,期貨市場多空持倉對等,一半的持倉歸于空頭陣營,不可能一致做多。期貨市場的部分資金要想撬動龐大的現貨產業,絕非易事。
按照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要想省力,杠桿的長臂就必須多移動距離,不可能既省力又少移動距離。有人計算過,按照一個人的力量,即使找到一個夠強的支點和一根夠長的杠桿,哪怕只將地球撬起來1厘米,也至少需要30萬億年時間。
回顧今年以來黑色系品種期現市場走勢,無論從上漲的幅度還是節奏來說,二者都基本吻合,鋼材等期貨品種甚至持續處于較大貼水狀態。沒有更大幅度的“做功”,期價之于現貨價格談不上“撬動”,更談不上引領。
歷史上,在期市規則、監管技術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國內外市場的確發生過投機者利用資金優勢拉抬或打壓期價的行為,即所謂的“逼倉”。而這樣的市場操縱行為一般都會導致期現貨價格的大幅偏離,從近期黑色系品種期現市場保持良好聯動的情況看,并不符合這一特征。
此外,歷史上有些市場操縱者還對現貨市場資源進行壟斷,以達到同時控制期現市場,從中牟利的目的,即所謂的“軟逼倉”。近期同樣沒有證據表明相關品種貨源遭遇了壟斷,而這些品種的實際產需關系改變的跡象卻十分明顯。
以鋼材市場為例,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22日,國內鋼材社會庫存較去年同期下降33.3%。在實施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鋼材市場呈現“低產量、低庫存、高出口”的特征。另據相關統計,1—3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0.7%,基建、房地產等主要用鋼行業的需求也出現回暖。
煤焦市場方面,4月,多位現貨行業人士反映,今年各地嚴格執行限產計劃,山西、河北等地焦煤現貨持續緊缺。受此影響,下游焦化企業的焦炭庫存幾乎為零。可見,近期部分現貨貨源的緊張源于階段性產不足需的現狀,而非囤積居奇,所謂“投機資金拉抬期價,并推動現貨市場大漲”的假設并不成立。
實際上,期價雖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作為現貨企業定價的參考,但絕非唯一因素。相反,在基本面的大環境下,如果期貨價格偏離較遠,必然招來套保、套利等資金的大力“糾偏”。對投機者而言,期貨交易的杠桿性也是把“雙刃劍”,順勢而為可以盈利豐厚,而如果脫離基本面妄圖操縱,其下場往往比較悲慘。在令人生畏的市場規律和殘酷的歷史教訓下,所謂的利用杠桿操縱市場談何容易!
對于期貨市場而言,在現貨市場價格出現明顯上漲的情況下,期貨價格自然不會無動于衷,但隨著價格的走高,市場分歧會逐步加大,持倉成交也會明顯增加。在價格波動加大的情況下,除了繼續嚴格執行限倉、大戶報告等制度外,還應積極動用技術等手段,加強對關聯賬戶、頻繁報撤單、大額報撤單等的監管。在維護好“三公”原則的前提下,讓市場之手繼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促進期貨市場健康發展。
(關鍵字: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