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有色金屬報告會當地時間11月1日上午在英國倫敦隆重召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重金屬部副主任段紹甫做專題報告。
段紹甫在報告中介紹,在過去的10多年得益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全球有色金屬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上升周期。在此期間中國銅工業、鉛鋅工業也得到了快速壯大,不僅從產業規模、產品產量、對外貿易等方面快速提升,在裝備技術水平上也得到了質的飛躍,生態環境更加友好。中國銅鉛鋅產業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得到顯著提高。
預計到2016年中國銅加工材產量將達到1700萬噸,精煉銅產量達到840萬噸,鉛產量440萬噸,鋅產量610萬噸。
受資源限制,中國的銅產品貿易十分活躍,尤其是銅礦和精煉銅貿易。2015年共進口了1300萬噸銅精礦實物量,370萬噸精煉銅,今年銅礦進口有可能達到1500萬噸以上,進口精煉銅數量也會有所提高。
中國銅鉛鋅工業的裝備技術整體得到了提升。其中骨干礦山企業裝備大型化、數字化,銅冶煉行業已經全部采用世界先進的冶煉工藝,包括閃速熔煉、閃速熔煉+閃速吹煉、奧斯邁特熔池熔煉、自主知識產權的氧氣底吹熔池熔煉工藝都得到了廣泛應用。鉛鋅冶煉方面更加注重環保。液態高鉛渣直接還原法、常壓、氧壓濕法煉鋅等工藝成為企業的首選。
中國銅鉛鋅市場規模快速壯大,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截止到2015年銅的消費占到全球比例達到50%,鉛鋅的消費量也已經接近全球消費的50%。全球同行對中國銅鉛鋅市場動向給予了高度關注。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支撐中國銅鉛鋅工業快速增長的外部環境發生了改變。其顯著特點是,一是DGP增速放緩;二是增長結構和增長驅動力發生也發生了轉變,第三產業占GDP比例上升至50%,投資驅動逐步轉向創新驅動。就銅、鉛鋅產業而言。直接表象為消費增長動力不足,尤其是鉛的消費甚至在去年一度出現的負增長的情況。另外中國政府積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環境保護”要求的日益提高,使得銅鉛鋅企業需要更多的環保投入,來保障銅鉛鋅工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這些外部環境的改變,使得長期以來支撐我國銅鉛鋅產業快速增長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日益弱化,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產業正面臨著消費放緩與成本上升的擠壓,資源與環境的約束,以及創新能力不強效率不高的短板凸顯。為應對中國經濟換檔帶來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就銅、鉛鋅產業而言,我認為不僅要積極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供應結構、降低成本、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生產效率外,同時也要在需求端進行開拓,有條件的擴大銅、鉛鋅的應用(在新能源領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并以開放的心態,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將中國的先進環保的冶煉技術推廣出去,同時學習好的管理經驗,共同促進有色金屬產業的繁榮與發展。
(關鍵字:鉛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