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報道:世界是部金融史。近代以來,世界金融資本和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了社會財富的爆發式增長,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如果說產業是部車,那么金融資本就是發動機。一部車若少了發動機而靠畜力或人力,就會動力不足;若發動機的功率輸送不到車輪,就只能空轉而徒耗能源,失去存在的意義。換句話說,金融和產業,誰也離不開誰。這也是近年來產融結合日益興起的一個原因。
產融結合涉及股權的結合,期貨經營機構與產業的融合當然不止這一種方式,其服務于萬千實體企業的過程,也是種廣義的結合。而產融結合的魅力在于,二者間通過相互滲透,形成了戰略互補效應,以產帶融,以融促產,不僅使雙方業務交集的部分運轉得更加精密、順暢,更通過相互的借力,使各自在原本的業務和服務領域如虎添翼。
產業客戶的滿意是對期貨經營機構最高的褒獎,而要得此褒獎并非易事。期貨行業長期以來低層次競爭的根源,在于服務的常規供給過剩而有效供給不足。只有經過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期貨經營機構才能找準客戶的“痛點”,通過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引領并滿足客戶的需求,真正提升實體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與產融結合并行,金融混業的力量同樣不可小覷。在我國,早在十年前股指期貨醞釀之時,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就陸續融為一體,成就了如今券商系期貨公司的輝煌。近年來,隨著國內期貨經營機構業務邊界的大幅擴展以及互聯網金融的普及,“期貨圈”的概念顯得更加模糊,期貨、證券、銀行、信托、基金等開始越來越多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當今的互聯網經濟,客戶只要進入其中一個商業入口,便可能獲得整個金融生態圈提供的個性化專業服務和產品組合。
觀察歐美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現狀,便可知產融結合和金融混業的腳步勢不可當。
按照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3月,美國期貨經營機構數量為64家,較十年前即2007年年底的154家減少了近60%,競爭的殘酷可見一斑。與此同時,這些公司的期貨、期權客戶資產分布高度集中——排名前20位公司的客戶資產約占全部公司的90%。值得注意的是,在這20家公司中,有16家具有綜合金融或大型投行背景,另外ADM和福四通兩家公司具有產業背景,其余兩家雖無上述背景,但經營和服務特色十分鮮明。
通過這組數據可提出一個大膽假設——未來我國頂尖的期貨經營機構可能需要符合以下某種或幾種特征:股東背景雄厚、大型金融集團背景、產融結合、經營特色顯著。
這些特征有沒有可能集中體現?答案是肯定的。5月16日,華信萬達期貨正式更名為華信期貨,雖然只是兩字之差,卻代表著公司與控股股東上海華信國際集團及其所屬的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更深度的融合。憑借股東方的世界500強企業集團、跨國能源全產業鏈和全牌照金融體系背景,華信期貨不僅以逾60億元凈資產擁有了行業居前的資本實力,還將實現期貨與現貨、場內與場外、期貨與資管、期貨與期權、期貨與證券、線上與線下、境內與境外等業務的融合,成為一流綜合衍生品服務商,打造金融控股集團。愿世界因我們而有所不同,我們愿攜手各方機構和有識之士共同續寫中國及世界金融史。
(關鍵字:產融結合 金融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