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前召開的廣西地礦局成立60周年座談會上獲悉,60年來,經過一代代地質工作者的努力,廣西發現礦種167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24種;發現礦產地1326處。
據了解,1957年、1958年,廣西310核地質大隊陸續向國家提交了兩份鈾工業報告,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做出了突出貢獻;1967年,廣西271地質隊在栗木礦區找到鉭鈮稀有金屬,為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廣西保有資源儲量位居全國第一位的有錳礦、重晶石;第二位的有銻、鋁土礦、鎵、錫、銦。其中,查明錳礦資源儲量3.2億噸,下雷錳礦是我國惟一超億噸的大型錳礦區;查明銻礦資源儲量137萬噸,使廣西成為我國銻礦資源最豐富的省區之一;查明鋁土礦資源儲量8.3億噸,占全國28%,品位高出國內5個~6個百分點,為廣西鋁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南丹大廠分三個階段提交了91號、92號礦體、100號和105號礦體的錫多金屬礦資源儲量報告,使大廠成為世界上錫多金屬最富的特大型礦床;首次在桂西勘查開發“卡林型”微細粒金礦,改寫了桂西不生產黃金的歷史;探明廣西首個大型獨立銀礦床,為該類型礦床的勘查提供了依據;探明國內第一個礦層多、礦石屬性齊全的特大型內陸湖泊相沉積型膨潤土礦床,填補了膨潤土礦在廣西的空白;探獲廣西首個特大型高嶺土礦,在北海合浦地區共查明高嶺土資源9億多噸,為合浦即將成為國內最大的高嶺土生產加工基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廣西還完成一大批基礎性地質工作,為廣西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地質技術服務。
據了解,近年來,廣西地礦局積極開展民生地質、農業地質、海洋地質、地質災害治理工作、“走出去”工作,逐步形成了“大地質、大服務、大作為”新格局,為廣西實現“兩個建成”目標提供了更有力的礦產資源保障和地質技術支撐。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應急抗旱找水打井、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百色市“四縣一區”抗旱找水打井和“十二五”農村飲水安全找水打井工程“四大戰役”,成井2731口,每天涌水量76萬噸,從根本上解決了177萬多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
(關鍵字:礦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