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礦局近年來科技創新工作堅持生產與科研相結合,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動力,實現科研與生產雙豐收,科技創新先進單位不斷涌現。
據了解,按照“人才立局,科技強隊”的指導思想,該局化探隊將“科技創新、打造一流勘探隊伍”作為立隊之本,提出“以科技促成果、以成果促經營”的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指導地質找礦,取得了地質找礦重大突破,成功探獲超大型礦床3處、大型礦床3處及中型礦床12處。其中,黨壩及李家溝兩處超大型鋰礦床規模目前分別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位,新增氧化鋰資源儲量117.31萬噸;銀廠金礦探獲金金屬量39.05噸;新發現揚子地臺四川北段錸、硒礦,初步估算錸、硒金屬量分別為61.33噸和4346.1噸,達大型、超大型規模。該隊先后榮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及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諸多榮譽。2017年四川地礦局地質科學技術獎勵中,化探隊獨占鰲頭,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7項。
該局水文隊明確提出“向科技創新要動力、靠技術進步求發展”“提內功、添動力、樹品牌”的科技創新定位和成為一流創新型科技企業的總體目標,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理念、新人才,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辦法和獎勵制度,實現傳統項目領域技術、管理的更新和創新,先后獲得各類發明專利證書17項,獲省廳級以上獎項13項,2017年獲得“2017年成都服務業百強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多項榮譽。
該局地調院注重生產與科研緊密結合,在甲基卡鋰礦勘查中取得重大找礦突破,氧化鋰資源量達到104.45萬噸。此外,該院開展的甘洛縣田壩鎮瓦夯村等11個村農業地質調查評價,首次獲得區內介質中有益有害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等基礎數據,為精準扶貧和推廣示范奠定了基礎。2017年,該院獲得部級科技獎2項,其中《全球地質礦產與資源環境衛星遙感“一張圖”工程》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與此同時,四川地礦各單位結合自身實際,加強科技創新,在鋰礦、稀土、石墨、磷礦、鉀鹽等領域取得找礦重大突破,礦床達大型—特大型規模。其中:106隊攀枝花市三大灣石墨礦普查探獲晶質石墨礦物資源量821萬噸,鹽邊縣高家村礦區田坪礦段石墨礦勘查探獲礦物資源量1800萬噸;108隊雅江縣燒炭溝鋰礦探獲氧化鋰資源量70萬噸;404隊冕寧縣普悟溝稀土礦普查探獲稀土資源量105.58萬噸,礦產公司德昌縣大陸槽稀土礦補充勘查探獲稀土資源量60.61萬噸;403隊會理縣紅泥坡礦區銅礦探獲銅資源量59.28萬噸,伴生鈷4730噸;207隊雷波縣小溝磷礦勘探查明磷礦石資源量3.62億噸,雷波縣西谷溪磷礦查明磷礦石資源量1.29億噸,馬邊縣高竹營新發現隱伏沉積型磷礦,估算磷礦石資源量2.66億噸;405隊宣漢縣黃金口鉀鹽普查估算資源量2.5億噸。
四川地礦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以創新驅動發展,以科技引領才能贏得未來。為此,必須深化科技改革,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型地勘服務體系新路徑。地勘單位要進一步提升專業核心競爭力,努力向科技創新型企事業單位轉變。一要健全完善地質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積極創新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努力破解束縛人才脫穎而出和充分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二要繼續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如發揮“稀有稀土資源勘查與利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典型效應,多方申報科研項目,多出成果;積極推動“四川地質大數據科創應用中心”和“國土資源部四川省國產衛星應用中心”建設,積極爭取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的支持或合作,真正推動產學研用結合,建立技術創新聯盟,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開展共性技術和地質科學重大問題的研究攻關。
(關鍵字:地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