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分母的全國印刷總產值則是被夸大了,換言之,10 398.5 億是印刷企業包含著非主營收入的全部收入,主營收入要比上述數據低很多。有著中美間關于中國印刷業產值統計對比數據的上兩年情況可以說明這一點:2011年我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公布的印刷總產值是8 677.13 億元人民幣,但美國引用《經濟學者》信息部的材料指出該年中國印刷總產值為733.09 億美元,即便按照1:6.3折合成人民幣也就是4 618.5 億元,兩者間的差距幾近一半。2012年我國公布的印刷業總產值是9 510.13 億元人民幣,但美國NPES的數據指出該年中國印刷業總產值為659.341 億美元,依然按上述匯率折合成人民幣是4 153.85 億。可能數據的來源、數據統計的口徑都有值得商榷之處,但將我國公布的印刷業年產值數據適當脫水是必須的,否則難以真實反映印刷企業相對艱難的現狀。
如果以100 億數字印刷的產值做分子,以2012年美方認定的4 153.85 億人民幣的印刷總產值做分母,那我國數字印刷的占比應該為2.4%,即便分母有所增大,作為分子的數字印刷產值實際上也應該有所擴大,作為印刷大國的我國數字印刷產值略超國際平均水平是完全合理的。而且,即便是達到2 個百分點以上,數字印刷在我國的占比依然較之歐美國家的平均14%要低很多。導致這一狀況的根本原因是,在數字印刷生產設備和耗材上,我國有著太高的海外依存度,正是這導致了產品的價格高企,性價比缺失,也迫使消費者敬而遠之。扭轉這一局面是我國數字印刷業向前發展的當務之急。
國內數字印刷的主戰場還是在商業領域
按照上海市印刷行業協會為紀念建國60 周年出版的《變革圖新》一書記載,數字印刷設備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并不晚,如從1995年起算也已有將近二十年的歷史,它們從打印復印店擺脫手工轉為數字復印起步,以為建筑業提供工程圖紙為應用數字印刷的最初業務來源,到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經歷了高速發展期。
迄今為止,數字印刷幾乎已經被所有的消費者所認識和接受,數字印刷的應用已進入了包括工程出圖、相冊制作、個性化票據印刷、商業印刷、出版印刷、小批量、多規格的標簽印刷等各個領域。近年來,數字印刷也已經開始進入包裝印刷、家紡印染領域,甚至還包括個性化的瓷磚、墻紙噴繪,數字印刷全方位地向各印刷領域滲透的局面正在出現。但不得不承認的另一個現象是,因為數字印刷產品缺乏價格競爭力,在市場上的占比還較低。加之中國的小膠印發達,憑借著他們的產品生產周期與價格、周到的服務也硬生生地抽走了一部分在發達國家由數字印刷加以完成的產品。
比較而言,時至今日,商業印刷依然是數字印刷的主打市場,這與歐美國家的情況基本一致。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商業印刷市場的變化多而印刷量相對有限,他們的產品適合使用數字印刷設備完成,而且相比于普通消費者,企業單位對價格的承受力較強。事實也是如此,有著穩定B2B客戶的數字印刷企業其經營狀況遠勝于主要依靠B2C客戶的門店,盡管這幾年建筑出圖等效益較好的業務有所收縮,樣本等印刷業務在印刷數量的確定上顯得更為謹慎。從理論上說,面對百姓的消費群體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市場。
1.2014年全國單張紙高端彩色數碼印刷機(不含單張紙生產型彩色數字印刷機)的裝機量達到1 433 臺,一年內新增238 臺。但這幾年來,由于基數的擴大與市場競爭的加劇,增幅呈現逐年下滑態勢,這一統計年度設備的市場增長率已經從以往的30%以上降至29%。而且,121 家受訪企業中有3 家已經關閉或被收購,12 家表示有收縮生產規模的設想。由此可見,尚處于上升期的數字印刷已經出現激烈競爭的局面。
2.單張紙高端數字印刷機應用領域的分布圖告訴我們:商業印刷的占比達到62%,標簽包裝領域占比為4%。在總量達到4 036 臺的單張紙生產型彩色數字印刷機中商業快印占比達到60%,標簽、包裝占比是3%。換句話說,無論采用什么設備其業務分布狀況大同小異。數字印刷進入包裝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
一般而言,包裝印刷業務具有印數大、印刷批次多的特點,從生產成本考慮,更適宜使用膠版印刷或凹版印刷。數字印刷這幾年能跨入包裝印刷領域主要在于滿足實物打樣的需要,因為數字打樣比傳統打樣來得省時、省料,這對上規模的企業無疑是一件算得過來的事。
記得數年前上海煙草包裝公司為了承接更多的某巧克力加工廠的包裝印刷業務,老總要求相關人員在收集該企業現有產品包裝的基礎上,針對種種不足做出設計改進,并打成實物樣后向對方企業的老總做宣傳推介,最終憑借改進后的包裝構思和形象的實物樣說動對方。而打樣的工作對數字印刷設備來說駕輕就熟。至于使用數字印刷設備投入包裝產品的批量生產因為現時的印刷成本尚高,要想去攻克傳統膠印或凹印的領地還確有困。
這幾年,標簽印刷應用數字印刷設備的節奏也在加快,尤其是在2013年可口可樂公司選擇“帥哥”“靚女”等適合年輕人口味的個性化標簽在市場上一炮打響以后,可以相信,類似的跟進還會不斷增加。
包裝生產應用數字印刷的空間巨大
班尼 蘭達曾經說過:“一切能夠數字化的都將被數字化,印刷也不例外。”印刷的數字化當然不等于就是數字印刷,但數字印刷應該是順應時代發展的一種新型印刷生產工藝。時至今日,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高端、綠色、數字化”將是印刷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為此,數字印刷也將會不斷地增加其在包裝印刷領域中應用的市場份額。
《中國印刷業發展報告(2014)》引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數據指出:“2011~2013年,出版物印刷產值在全國印刷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維持在15%左右”,而“包裝裝潢印刷品印刷產值在全國印刷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由2011年的72.82%提高到2013年的74.53%,接近四分之三;包裝裝潢印刷品印刷增加值在全國印刷工業增加值中的占比由71.20%提高到73.27%。”由此可見,伴隨著數字媒體的進一步深入人心,包裝印刷在印刷總量中的地位還將得到加強,這就決定了數字印刷的設備與耗材供應商應該關注包裝印刷企業,與此同時,包裝印刷企業也應該更多地關注伴隨著數字技術同步在成長的數字印刷工藝的發展步伐。
認定包裝生產應用數字印刷的空間會進一步擴大,是因為強調滿足個性化需求的短版活件會逐漸增加,這些活件采用數字印刷的方式來完成更符合降本原則;是因為人們關注綠色環保以后,以往在包裝印刷領域使用比重較高的凹版印刷、膠版印刷將會根據情況有選擇的向顯得更為環保的柔版印刷與數字印刷的方向轉變;是因為伴隨著數字印刷設備與耗材價格的下降,數字印刷的生產成本也將逐年降低,這將為擴大數字印刷在包裝領域的應用帶來空間;當然,也是因為數字印刷設備的持續改進,承印幅面將會不斷擴大、承印速度也將會不斷得到提升,能夠實現的功能越發增加,這就為在更大范圍內滿足包裝印刷的需求提供了方便。
以兩年前面世的以色列人發明的視高迪(Scodix)數字印后設備為例,由數字印刷完成的產品經過該設備的再次加工,可以實現表面凹凸有致、有觸感、炫彩、類似于燙金燙銀等不同的效果,大大增加了包裝產品的觀賞性。此類產品的不斷出現必將進一步拓寬數字印刷、數字印后設備在包裝領域的廣泛應用,滿足市場的需要。
唯有生產設備與耗材的國產化才能迎來數字印刷的燦爛春天
盡管數字印刷應用于包裝有著快捷、便利、制作個性化產品成本較之于傳統印刷工藝要低等諸多優勢,但相對昂貴的單位成本與市場售價還是把大多數需求者擋于門外,根源在于至今為止國內使用的數字印刷設備及耗材幾乎都依賴于從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進口,在核心技術上完全受制于人。要推動數字印刷設備更多地在包裝領域應用從根本上說還是要努力實現設備與耗材的本土化、國產化,降低生產成本,讓更多的消費者從欣賞者成為使用者。
近年來在印刷生產中已經廣泛應用的直接出印版機(CTP)能夠在短短二、三年內得到快速推廣,關鍵就是設備生產實現了國產化,設備的市場售價大幅下降,版材的價格也因為使用量的大增而不斷下跌,讓印刷企業感到承受得起。CTP設備在國內推廣發展的經歷告訴我們,數字印刷設備要在包裝印刷企業廣泛應用,關鍵也在于要在現有的本土化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設備生產的國產化,性價比高了,產品的優勢得到凸顯了,生產商自然樂意讓消費者得到更好的服務,否則,曲高和寡,并非演出不能打動人,而是票價太高,欣賞者自然也就較少。
為了推動數字印刷在包裝領域的應用,現時流行的數字印刷設備的維修與耗材供應與銷售商捆綁在一起的做法也得改變。設備銷售與養護、耗材捆綁在一起當然有數字印刷設備成像原理不盡相同的內因,不像膠版印刷就是強調水墨平衡,任何設備與任何油墨都能匹配,區別僅在與最終印品質量的高低。而數字印刷的成像原理則存在著靜電、熱升華、噴墨、磁成像等多種,材料供應與設備的一致對確保印品質量有著幫助,但如此操作自然也降低了設備生產商之間的競爭,一旦完成設備銷售,供應商不僅從銷售中獲得利潤,而且就此成為依附在生產商身上的寄生蟲。沒有了供應商之間的充分競爭也就難有設備及耗材售價上的極大讓步,因此,設備與耗材的國產化是促進競爭,努力降低生產成本的有力手段。
調查證明,在數字印刷領域,最先上馬的小型門店已經適應了由供應商包干養護與維修的做法,盡管他們也為缺少話語權而感到無奈,但如此操作畢竟可以減少小企業對專業維修人員的培養與支出,但伴隨著數字印刷設備大踏步地進入規模化印刷企業,這一模式是否會受到沖擊就很難說,事實上,也只有增加了市場競爭才有可能逼迫供應商降低產品售價,進而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提升數字印刷產品的性價比。我們期待著這一變化的發生。
世界正在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這一革命的特征就是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所有的包裝印刷生產企業應該清晰地了解數字印刷機、數字印后設備的發展現狀,關注這一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而且,有可能的話,應該盡早介入這一領域,為今后的大面積推廣使用積累人才與經驗。盡管小荷才露尖尖角,但蔚為燦爛的花朵不用多久就會鮮艷綻放,為了這一刻的到來,我們應該悉心呵護,盡心澆灌,助力成長。